1 亞麻的形態(tài)特征與生理特性:亞麻是亞麻科亞麻屬的草本植物。 1.1類型:分為纖維型、油用型、油纖維兼用型。
1.1.1纖維型:沒有分枝、長日照,一般70-80天成熟。我們所栽培的均屬于這樣的品種,如:雙亞5號、7號、8號、黑亞3號、11號,都是抗旱品種,出麻率10%左右;國外品種有阿里亞那、伊諾那、愛龍那,抗旱能力不如國內(nèi)品種,但出麻率高于國內(nèi)品種,一般在16.7%左右。
1.1.2油用型:短日照,生育期80-100天,株高30-50cm,莖基部有分枝。這種類型亞麻種子含油32-48%,高出大豆一倍,可用于生產(chǎn)油漆、油墨、涂料、造食用油等。籽餅含蛋白質(zhì)23-33%,可做良好的飼料,該類型我區(qū)不適宜我區(qū)種植。
1.1.3油纖維兼用型:該類型專用性差,即可出麻,又可出油,不適合種植,株高50-70cm,莖部時有分枝。
1.2形態(tài)特征:
根屬直根系,莖主要是韌皮部,內(nèi)由纖維構(gòu)成,葉因著生部位不同葉形不同,多數(shù)為披針形,花有紅、白、紫等多種顏色。種子為桃形、扁卵形,前端稍尖且有彎曲,似鳥嘴狀,表面平滑有光澤,顏色有白色、淡黃色和深褐色。種子長度3.2-4.8mm,厚0.5-1.2mm,種子千粒重3.5-5.5g,由種皮、胚乳和胚構(gòu)成,胚由子葉,胚芽和胚根構(gòu)成。亞麻的果實為桃狀蒴果,成熟時呈黃褐色(俗稱麻桃),直徑5.8-10.5mm。
1.3生長過程:
苗期:種子萌發(fā)到真葉展開;緩慢生長期:需20-30天,這一時期主要長根快,地下部分生長旺盛,莖生長極慢,需溫度10℃左右;快速生長期:地上部分開始快速生長,需20天左右,這一時期決定工藝長度和麻莖粗細是決定產(chǎn)量和質(zhì)量的重要時期,對水份和養(yǎng)份及光照要求都比較高,光照時間越長,麻莖越長;開花現(xiàn)蕾期:種子形成時期;工藝成熟期:纖維已形成;成熟期:細胞壁開始木質(zhì)化。
1.4發(fā)育條件:
溫度:3-5℃,種子可以萌發(fā),生長最適宜溫度是20-22℃;水份:需水臨界期在快速生長至開花現(xiàn)蕾期,這一時期需水份最多;光照:亞麻屬長日照作物,每天需8-13小時以上的光照;肥:亞麻對肥的要求不嚴,需肥少,要求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在2.7-5.3%,適合于中性及微酸性的土壤,PH值6.5-7.0為宜。
1.5纖維形成過程:
緩慢生長期形成纖維細胞,進入快速生長期,細胞壁加厚,花期形成纖維束,成熟期細胞壁開始木質(zhì)化,形成纖維。工藝長度是指子葉痕到第一分枝著生處之間的長度,是亞麻產(chǎn)量與品質(zhì)的重要標志,長度以80-120cm最佳,麻莖粗以1.5-2.0mm為最佳。株高是指從子葉痕到植株頂端的長度。
2 選地與選茬:
2.1選地:
選擇濕潤保水保肥排水良好地表干凈的平川地,旱情嚴重要選二洼地,但必須能排澇,有條件的選擇距水源比較近的地塊,能灌溉或打井灌溉,不宜選擇黃土崗、山坡地,土質(zhì)特別肥沃的地區(qū)應(yīng)選中等肥力的地塊種亞麻。
2.2選茬:
應(yīng)選前茬農(nóng)家肥量大,殘肥多,地表干凈的地塊,以玉米茬為好,其次是大豆、小麥和經(jīng)滅茬的秋翻的谷茬。甜菜茬、白菜茬、葵花茬和瓜茬不宜種亞麻,亞麻不宜重迎茬,同一塊地最好間隔四年以上種植。
3 整地:
亞麻的種子非常小,出土能力也非常差,這就要求整地質(zhì)量要好。要求深松或翻地深度8-22cm,翻、耙、耢和鎮(zhèn)壓幾個環(huán)節(jié)聯(lián)合作業(yè),達到不漏耙、不拖堆、翻垡整齊嚴密,不重耕、不漏耕,地表平整,土質(zhì)細碎,達到播種狀態(tài),最好是伏秋整地。
4 施肥:
施肥是亞麻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的重要措施。亞麻施肥要求早施肥,施好肥。從前茬培肥地力入手,把大量農(nóng)家肥施在亞麻前茬作物上,既有利于前茬生長,又為亞麻留下殘肥。前茬施肥少,地底子薄的地塊,在秋整地時施入糞肥,也可在春播前將灰土糞揚到地表結(jié)合整地耙入土中。農(nóng)家肥的施用量,秋翻施肥與前茬施肥每畝施2000-2500kg;播前耙肥每畝施1000-1500kg為宜,糞肥一定要發(fā)好搗細后施用。
化肥的施用要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法,根據(jù)測定結(jié)果,確定氮、磷、鉀及微肥的施用比例,地底子薄的地塊提高肥料用量及氮肥的比重,水分足的地塊不宜單施氮肥;豆茬、麥茬少施氮肥,肥沃的黑土和二洼地盡量不施氮肥,相對提高磷、鉀肥的用量,既奪高產(chǎn),又防倒伏。根據(jù)我區(qū)的土壤特性與地力情況,氮、磷、鉀的施用比例應(yīng)以1:2:1為主,施用總量以地力的差別施用50-150kg/hm2二銨,或施亞麻專用肥,施肥深度以8cm為佳。
5 播種:
5.1選用優(yōu)良品種:國內(nèi)品種有雙亞5號、7號、8號,黑亞6、7、8、11號,這些品種生育期75-85天左右,公頃產(chǎn)量3-4t,出麻率10%左右;國外品種有阿里亞娜、伊諾娜,愛龍娜,這些品種出麻率高達16.7%,產(chǎn)量4-5t。
5.2種子處理:首先進行種子清選和發(fā)芽試驗,要求種子純度達98%以上,凈度達98%以上,發(fā)芽率達95%以上,不能低于70%。其次是進行種子處理,用FA-抗旱拌種劑拌種,起到抗旱作用,用鋅肥拌種可以增強光合作用和抗倒伏能力,提高纖維產(chǎn)量和品質(zhì),方法是每公頃用3g99%的硫酸鋅配成0.06%藥液拌種,也可以用多菌靈5‰拌種防病害。
5.3播期:第四積溫帶適宜播期為5月15日至20日;五、六積溫帶適宜播期為5月15日至6月10日。
5.4播量:一般情況公頃保苗株數(shù)為1300-1500萬株,播量為97.5-105kg/hm2;肥力差的地塊保苗株數(shù)1200-1350萬株;播量90-97.5 kg/hm2;肥力高的地塊保苗株數(shù)1500-1800萬株,播量為105-112.5 kg/hm2 。
5.5播種方法:利用小麥播種機同方向重復(fù)播種,即播兩遍種。如小麥行距寬為15cm,那么第二遍播種在第一遍兩行之間播回即可,不要重復(fù)交叉播種,否則不利于收獲。
5.6播種深度:亞麻播種深度主要取決于土壤墑情,一般為2-3cm,土壤墑情好,鎮(zhèn)壓后播深為2cm,墑情差,播后鎮(zhèn)壓深為3-4cm,最深不超過4cm。播種機一定要帶覆土器,播后覆土要嚴密。
6 田間管理:
6.1土壤處理:用72%都爾乳油防治稗、馬唐、狗尾草、牛筋草及莧、藜等一些小種子的闊葉草和菟絲子等。砂質(zhì)土每公頃用量1.5L,若土壤有機質(zhì)大于4%時,每公頃用2.5-4.5L,壤土用2.0L,粘土用2.5L,播前噴藥后淺混土4-5cm效果較好。播后施藥可用丁齒耙淺混土即可,也可用2.4-D丁酯1.5-2.0L播前一周進行土壤處理。
6.2莖葉處理:亞麻苗高5-10cm時,用二甲四氯(有效含量70%)1.0-1.25L加拿捕凈1.5kg,兌水400-500kg噴霧;防闊葉草可用48%苯達松水劑,每公頃用量2-3L兌水噴霧;防禾本科雜草可用35%精穩(wěn)殺得乳油1.25-1.5L兌水噴霧。
6.3蟲害防治:粘蟲和草地螟是亞麻的主要害蟲,應(yīng)注意收看有關(guān)部門的蟲情測報及時防治,可用5%敵敵畏乳劑500-800倍,畝用量30-35kg噴霧或2.5%敵殺死乳油,畝用量7-10mL,兌水30-35kg噴霧,噴藥時要注意在無風(fēng)或暴熱時進行。
7 收獲、保管與脫粒:
7.1人工收獲:當有三分之一麻桃變成黃褐色,麻莖下部三分之一變成淺黃色,莖下部有三分之一葉片脫落時,開始拔麻。拔麻要看麻田整齊度分級分片進行。拔麻時要拔凈麻、挑凈草、摔凈土、墩齊根,用毛麻做繞捆成拳頭大小把,麻繞捆在靠近根部二寸左右。亞麻高矮不齊的地塊要分級拔麻,分別捆成小把,擺成扇形晾曬,當麻莖達到六、七成干時,運回場院保存,垛成小圓垛,每垛80-100把,垛底要穩(wěn)要正,上層麻的稍部搭在下層麻的分枝處,封頂要用次麻。
7.2機械收獲:
選用俄制NK-4A型聯(lián)合拔麻機,作業(yè)幅寬1.5m,每小時拔麻0.5-0.7hm2;佳木斯收獲機械廠研制的4BM-1.5型拔麻機每小時可拔麻1-1.5 hm2,作業(yè)幅度1.52m。
7.3晾曬:一是不捆把晾曬,二是捆成小把晾曬,三是碼成小圓垛晾曬,每垛80-100把。
7.4場內(nèi)保管:麻莖在田間晾曬6-7成后,運回場內(nèi)保管。一是垛成南北大垛,垛前用木方把垛底墊好,根朝里,稍朝下,一層一層垛至4-5層,用麻勾好垛心,垛高2-3m;二是垛成圓垛,用50-60把麻立在地上,搭成垛底,然后麻根朝上,稍朝下一層一層地往上搭,最后垛成尖形垛,垛頂用草簾或塑料布苫好。
7.5脫粒打捆:亞麻脫粒要抓緊時間進行,可在木板或木方上人工摔籽,不能在石滾子上摔,以免把麻莖摔劈、折斷。摔籽時要雙手緊握麻把根部,防止麻散落,增加亂麻,麻籽要摔凈。脫完粒的麻莖分級打成25-30kg的大捆。亞麻脫粒要做到隨脫、隨篩、隨入庫,避免種子遭雨后發(fā)熱霉爛,喪失發(fā)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