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疵點的量計 5.3.1 疵點長度以經向或緯向最大長度量計。 . 5.3.2 經(緯)向疵點,在緯(經)向寬度1 cm及以內按一條計,寬度超過1 cm每1 cm為一條,不足1 cm按一條計。 5.3.3 在一條內斷續(xù)發(fā)生的疵點,在經(緯)向7.5 cm內有二個及以上的,則按連續(xù)長度評分。 5.3.4 經向1 m中累計評分最多10分。 5.3.5 經向明顯疵點,長度超過1 m的,其超過部分按表2再行評分。 5.3.6 共斷或并列(包括正反面)包括中間隔1~2根好紗,隔3根及以上好紗的不作共斷或并列(斜紋、緞紋織物以間隔一個完全組織及以內作共斷或并列處理)。 5.4 疵點評分的說明 5.4.1 下列疵點評分時區(qū)別明顯與不明顯的規(guī)定 5.4.1.1 稀緯、密路以疊起來看得清楚的為明顯,單層看得清楚疊起來看不清楚的為不明顯。若發(fā)生爭議時,以點根數加以區(qū)別。 a)稀緯:經向1 cm內少2根緯紗為明顯。 b)密路:經向0.5 cm內緯密多20%及以上的為明顯。 5.4.1.2 雙緯和不明顯稀緯混在一起或連續(xù)雙緯均按緯向明顯疵點評分。 5.4.1.3 拆痕達到標樣為明顯,達不到標樣,但能看得出為不明顯。 5.4.1.4 經緯紗的條干不勻、拆痕、修理不良、云織、油疵等疵點按標樣評分。 5.4.1.5 大結頭、粗節(jié)、粗經和粗緯的直徑是原紗直徑5倍及以上為明顯。 5.4.2 下列疵點的評分起點和規(guī)定 5.4.2.1 坯 布距布頭5 cm內疵點不評分,如疵點延長出5 cm則量其全長評分。 5. 4.2.2 邊組織及距邊0.5 cm內,疵點本身長度不超過0.5 cm的局部性疵點不評分(布面拖紗、破邊、豁邊、毛邊、布邊松緊、勒邊則應評分),無梭織造布的布邊,絞邊的毛須伸出長度規(guī)定為0.3~0.8 cm,超過規(guī)定長度時每米評1分,絞邊紗未起到絞邊作用的,經向每2 cm評1分。邊組織有特殊要求的則按要求評分。 5.4.2.3 距布邊1 cm內的雙經、粗經、斷經、錯經以及不超過1 cm的跳花減半評分。 5.4.2.4 相鄰的一根邊紗和一根底紗組織相同而呈雙經狀態(tài)不評分,底紗靠邊紗處斷經,按斷經評分。 5.4.2.5 0.2 cm及以下的松經、斷經、緯縮、油經、油緯、油漬、麻粒子、跳紗、沉紗、星跳、0.5 cm及以下麻皮單個不評分。 5.4.2.6 0.2 cm及以下不評分的小疵點和0.5 cm及以下的麻皮密集在經緯3 cm×3 cm內每三個評1分。 5.4.2.7 邊撐疵、斷緯及0.2 cm以上的緯縮每3個評1分。1 cm及以下的組織變形、0.5 cm及以下的 跳花和0.2 cm及以下的破洞、豁邊每處評3分。 5.4.2.8 二根紗的頂絞經向5 cm及以下每處評5分,超過5 cm評10分。三根及以上頂絞經向2 cm以內評5分,2 cm及以上的評10分(單根伸出按最長計)。 5.4.2.9 非紗羅邊織物毛邊單根不評分,經向長1 cm內滿2根評1分。 5.4.2.10 雙經、筘路、筘穿錯、多股經、粗經、并線松緊、錯纖維每米評3分,最多評三等。 5.4.2.11 經向長1 cm內二根雙緯、錯紋、線狀百腳按緯向明顯疵點評分,錯紋、線狀百腳、單根雙緯25 cm及以下每條評1分,25 CIll.至半幅每條評3分,半幅及以上每條評5分。 5.4.2.12 5根以下的脫緯每處評3分,5根及以上的脫緯每處評5分,脫緯的粗度超過0.3 cm按嚴重疵點評分。 5.4.2.13 布面拖紗長0.5 cm(裝飾用布1 cm)及以上,每根評1分。 5.4.2.14 經緯共斷或并斷2根評3分,經緯共斷或并斷3根以上按嚴重疵點評分。 5.4.3 加工坯布中疵點的評分 水漬和不影響組織的漿斑不評分。 5.4.4 對一些疵點數量的限制 5.4.4.1 優(yōu)等品中不允許有單個評10分的疵點存在,一等品只允許一個lO分的疵點存在。 5.4.4.2 超過1 cm的破洞、豁邊、爛邊、稀弄、不對接的軋梭、2 cm以上的跳花等疵點,必須在織布廠剪除。 5.4.4.3 金屬等硬雜物織入,必須在織布廠剔除。 . 5.4.4.4 凡是符合織造修補范圍并能在織布廠修好的疵點,應修好后出廠。 5.4.4.5 上述疵點如用戶另有要求,可按協議執(zhí)行。 6 試驗方法 6.1 長度測定按GB/T、4666執(zhí)行。 6.2 幅寬測定按GB/T 4667執(zhí)行。 6.3 密度測定按GB/T 4668執(zhí)行。 6.4 單位面積質量測定按GB/T 4669執(zhí)行。 6.5 斷裂強力測定按GB/T 3923.1執(zhí)行。 7 檢驗規(guī)則 亞麻本色布的收付雙方或委托檢驗機構對產品質量進行驗收和復驗,應按照本標準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標志、包裝、運輸、貯存有關規(guī)定進行。 7.1 交貨驗收 7.1.1 生產廠根據產品質量檢驗結果定等,填寫定等檢驗證書,在交貨時,收貨方應根據產品檢驗合格證書驗收,如因條件限制或認為不用驗收的,可不進行驗收,按照生產檢驗合格證標明的品等驗收。 7.1.2 驗收部門發(fā)現問題時,應及時通知原生產單位,按標準共同進行復驗。 7.2 復驗 7.2.1 亞麻本色布在交貨中,收貨方對質量有異議時,雙方可協商處理進行復驗。 7.2.2 復驗的數量 7.2.2.1 物理指標的復驗,不應少于3匹。 7.2.2.2 外觀疵點和長度的復驗,不應少于20匹。 7.2.3 物理性能不符合品等,作為全部數量不符合品等。 7.2.4 外觀疵點不符合率在5%及以內,按查出的實際匹數調換,超過5%折價賠償。 7.2.5 亞麻本色布經加工造成印染成品質量問題的處理 7.2.5.1 金屬雜物織入造成印染疵布30匹以下者,織布廠負責其全部印染(成品或半制品)差價,30匹以上者織布廠最多負責30匹。 7.2.5.2 用錯纖維經加工后,造成印染布降等,應及時通知織布廠,由織布廠負責印染布降等的全部差價,如不及時通知織布廠,則由雙方協商解決。 7.2.5.3 亞麻本色布經加工后,由于印染疵點評分已達降等,雖有上列織疵,織布廠不再負責。 7.2.6 復驗以一次為準,一切費用由責任方負擔。 8 標志、包裝、運輸、貯存 8.1 標志 應明確、清楚、便于識別 8.1.1 每匹布的兩端正面5 cm內,應標明長度、等別、責任章。 8.1.2 混紡布應標明紗的混紡比,交織布應標明經緯紗線的種類。 8.1.3 每包布內要有拼件單,注明廠名、織物名稱、品等、規(guī)格、段長、段數、拼件總長、日期、批號、包號及拼件責任者印章。 8.1.4 每包布內要有產品檢驗合格證。 8.1.5 包裝標志見圖1。 8.2 包裝 應保證產品品質不受損傷,便于運輸、貯存。 8.2.1 每包重量為90 kg。每匹布三折,不能三折的可以對折。每件布由同一品種、同等級成包。 8.2.2 不同長度的布段允許拼件成包,包內附有段長記錄單,規(guī)定放在第一包布折疊處中間,一包內30~40 m允許一段。 8.2.3 零布成包分別按以下規(guī)定進行: 大零 段長為20 m~29.9 m 中零 段長為10 m~19.9 m 小零 段長為2.5 m~9.9 m 零疵 段長為0.4 m~2.4 m 8.2.4 亞麻本色布因油漆、霉斑、用錯纖維、狹幅、銹疵、規(guī)格不符等疵點,按規(guī)定降等后,分別成包,并作標記。 8.2.5 凡用戶允許假開剪或拼件的,可按合同實行假開剪和拼件。 8.3 運輸 8.3.1運 輸工具保持整潔,產品不得沾污。 8.3.2 運輸用車應有篷或防雨措施。 8.3.3 杜絕火種,加強防火安全措施。 8.4 貯存 必須保證產品質量,不得有霉變等現象。. 8.4.1 倉庫的地面及墻壁應有防潮設施,相對濕度不得超過65%。 8.4.2 倉庫應具備排風、換氣裝置,通風條件適當。附錄A (標準的附錄) 各類布面疵點的具體內容 A1 經緯紗粗節(jié) 經緯紗的粗節(jié)是指紗的局部呈明顯粗細狀,是原紗直徑五倍以下的為不明顯,是原紗直徑五倍及以上的為明顯。 A2 經向明顯疵點 粗經、紗支用錯、綜穿錯、筘穿錯、筘路、多股經、雙經、并線松緊、頂絞t、組織變形、斷經、斷疵、沉紗、星跳、跳紗、邊撐疵、爛邊、修理不良、錯纖維、油經、油漬、銹漬、銹經、不褪色色經、水漬、污漬、漿斑。 A3 緯向明顯疵點 錯緯、條干不勻(包括粗、細)、麻粒子(是原紗直徑的六倍及以上)、麻皮、脫緯、缺緯、雙緯、百腳、錯紋、毛邊、云織、雜物織入、油緯、不褪色色緯。 A4 橫檔 拆痕、稀緯、密路。 A5 嚴重疵點 0.2 cm以上的破洞、豁邊、1 cm以上的爛邊、0.5 cm以上的跳花、1 cm以上的組織變形、不對接的軋梭、8 cm× 8 cm內有10個結頭、金屬雜物織入、粗0.3 cm以上的雜物織入、影響組織的漿斑霉斑、損傷布底的修理不良。 A6 經向疵點及緯向疵點中的一些疵點是共同的,在分類中只列入了其中一類,在另一向出現時應按 此向疵點評分。 A7 如果布面上出現上述分類中沒有包括的疵點,只要符合條件,也應評分 附錄B (標準的附錄) 疵點名稱的說明 B1 破洞:經緯紗共斷或單斷經紗、緯紗2根及以上的,在斷紗處有跳紗,按斷紗處理。 B2 跳花:3根及以上的經緯紗相互脫離組織并列跳成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的“#”字狀,跳花處夾有斷經、斷緯、星跳的按跳花評分。 B3 毛邊:指非紗羅邊的織物緯紗露出邊外。 B4 破邊:邊組織斷經或斷緯。 B5 對頭不良:指經紗多根斷頭,未按順序接頭或接頭不良。 B6 緯縮:緯紗扭結織入布內或起圈現于布面。 B7 邊撐疵:邊撐或刺毛輥使織物中紗線起毛或軋斷。 B8 粗節(jié):指紗局部呈明顯粗細形狀。 B9 拖紗:未剪去的紗頭,拖在布面。 B10 麻粒子:指浮于織物表面呈粒狀或紗中纖維扭結呈粒狀。 B11 星跳:一根經紗或緯紗跳過2-4根緯紗或經紗織物表面形成一直條或分散性星點狀。 B12 跳紗:1~2根經紗或緯紗跳過5根紗及以上。 B13 斷疵:經紗斷頭紗尾織入布面。 B14 斷經:織物內經紗斷。 B15 沉紗:由于提綜不良,造成經紗浮于布面。 B16 綜穿錯:沒有按工藝要求穿綜,造成織物組織錯亂。 B17 雙經:單紗(線)織物中有二根經紗并列織入。 B18 筘路:織物經向呈條狀稀密不勻。 B19 筘穿錯:沒按工藝要求穿筘,造成布面上經紗排列不勻。 B20 頂絞:經紗在織物表面呈塊狀或條狀松緊。 B21 拆痕:拆布后布面上留下的起毛痕跡和布面揩漿抹水。 B22 雜物:回絲、麻絨、木質、金屬等織入。 B23 錯纖維:異纖維紗線織入。 B24 麻皮:麻表皮紡紗過程中沒有清除,附于或捻入紗線中并織入布面。 B25 條干不勻:布面疊起來前后都能與正常紗線明顯劃分得開的較差的緯紗條干。 B26 霉斑:受潮后布面出現霉斑。 B27 雙緯:一梭口內有二根緯紗(長超過布幅的1/40)。 B28 錯紋:與織物組織不一致。 B29 密路、稀緯:能看得見的緯密過大或過小。 B30 稀弄:緯紗排列特稀或空檔,沿布幅方向超半幅,按最稀處量,稀處有雙緯或脫緯按一根計。 B31 寬狹幅:幅寬上下偏差超過標準規(guī)定。 B32 水漬:織物沾水后留下的痕跡。 B33 漿斑:漿塊附著布面影響織物組織。 B34 錯緯:直徑偏粗、偏細長5 cm及以上的緯紗、緊捻、松捻紗織入布內。 B35 錯經:經紗支數或種類錯。 B36 錯紋:織物組織錯,在布面上呈條狀。 B37 百腳:斜紋或緞紋織物中一個完全組織內缺1~2根紗。 B38 并線松緊:單紗加捻為股線時張力不勻。 B39 粗經:直徑偏粗(長5 cm及以上的經紗)織入布面內。 B40 勒邊:邊凹進布邊0.5 cm。 B41 大結頭:由于細紗接頭不良造成比原紗粗的較長的粗節(jié)。 B42 云織:緯紗密度稀密相間呈規(guī)律性段稀段密。 B43 組織變形:也稱經縮浪紋,部分經紗受意外張力后松弛,使織物表面呈現塊狀或條狀的起伏不平。 B44 脫緯:一梭口內有3根及以上緯紗織入布內。 B45 斷緯:織物內緯紗斷2.5 cm及以下。 B46 缺緯:織物內緯紗缺斷2.5 cm以上。 附錄c (標準的附錄) 修補范圍及質量要求 c1 織造疵點修補范圍 c1.1 布面上拖紗,布邊的毛邊全部剪成o.5 cm以內。 c1.2 直徑是原紗的五倍及以上,長度超過2.5 cm及以上的紗疵。 c1.3 單根紗的斷經、跳紗、經向的星跳、松緊經、粗經修補100 cm。 c1.4 并列二根紗的斷經、跳經、松緊經修補20 cm。 c1.5 經紗和緯紗并列織補每處共補六根為限。 c1.6 經紗和緯紗間隔織補每處共補八根為限。 c1.7 脫緯和雜物全修。 c1.8 油經、油緯、油污、油點全部洗掉。 c2 織補方法 c2.1 織補疵點搭頭應在0.5~0.7 cm。 c2.2 并列織補的相鄰二根紗,經和緯的紗頭應有0.5 cm的差距。 c2.3 織補后的經、緯紗必須保持布面張力均勻,布面平整。 c2.4 織補的經、緯紗線應和所織補的布號的經、緯紗支一致。 c3 織補后的質量要求及檢查辦法規(guī)定 c3.1 織補后的經緯紗保持正常,經緯密合乎要求。 c3.2 布面平整,不影響外觀。 c3•3 疵點修補時不能遺漏,也不能用減少紗線的辦法,必須徹底織補完整。 附錄D (標準的附錄) 標準斷裂強力的計算方法 D1 計算 D1.1 織物斷裂強力以5 cm×20 cm布條的斷裂強力(N)表示。 D1.2 斷裂強力計算公式 D1.4.1 織物緊度的查對 a)織物緊度在表D1所列的范圍內時,K值按比例增減; b)織物緊度小于表Dl所列的范圍時,K值則按比例遞減; c)織物緊度大于表D1所列的范圍時,K值則選表中最大值。 D1.4.2 亞麻織物粗特(低支)、中特(中支)、細特(高支)規(guī)定的范圍 粗特(低支)織物 61 tex及以上(16.5 Nm及以下) 中特(中支)織物 61~36 tex(16.5 Nm以上28 Nm以下) 細特(高支)織物 36 tex及以下(28 Nm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