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作物缺氮時,植株褪綠,葉色呈淺綠或黃綠,生長緩慢,株形瘦小,直立,分枝少,葉形小,與徑的夾角小;癥狀從下而上擴展,嚴重時下葉枯黃早落;根量少,細長;側芽休眠,開花結果減少,成熟提早,產量下降。水稻、麥類缺氮分蘗少或無,穗小粒少;玉米缺氮下葉黃化,葉 尖枯萎,呈“V”字形向下延展;葉菜類作物缺氮葉小而薄,色淡綠或黃綠,含水量減少,纖維素增加,喪失柔嫩多汁的特色,商品價值下降;結球菜類缺氮葉球不充實;果木缺氮新梢細瘦,葉小色淡,果小皮硬,含糖量雖相對提高,但產量很低。
作物供氮過剩時表現徒長,枝多葉茂,葉大色濃,含水量增加,纖維素、木質素減少,組織柔嫩,抗病蟲、抗旱、抗倒能力下降;禾谷類作物結實率、千粒重降低,成熟不良;薯類作物結薯減少,淀粉率降低;瓜果類落花落果增加,成熟推遲。
(二)易于發(fā)生的環(huán)境條件
作物對氮需要量大,大多數土壤不能滿足作物需要,如不施用氮肥,一般作物均可能出現缺氮癥狀,以下條件更易發(fā)生:①輕質砂土和有機質貧乏的土壤;②土壤理化性質不良,排水不暢,土溫低,有機質分解緩慢的土壤;③施用大量新鮮有機肥,如綠肥及新鮮秸稈容易引起微生 物大量繁殖,奪取土壤有效氮而引起暫時性缺氮。氮過剩一般為施用氮肥過量或對前作肥料殘留量估計不足等。
(三)診斷 1.形態(tài)診斷
作物缺氮癥狀如上.以葉黃、植株短小為其特征,通常容易判斷。但單憑形態(tài)判斷,難免誤診,仍需結合植株、土壤的化學診斷。
2.植株診斷
植株的全氮量與作物生長及產量有較高的相關性,各種作物缺氮的臨界范圍:水稻(分蘗期葉片)為全 N2.4%~2.8%;大小麥、燕麥(抽穗期地上部)為1.25%~1.50%,玉米(抽雄期果穗節(jié)葉片)為2.9%~3.0%,棉花(蕾期功能 葉)與高粱(開花期自上而下第三葉)為2.5%~3.0%,果樹(葉片)為2.0%~3.8%,生產上為爭取時間盡快作出判斷,在田頭診斷時采用組織化學 速測法:①旱作用硝酸試粉法,作物組織中的NO3ˉ
N與試粉作用,產生紅色偶氮物質,根據紅色深淺判斷氮狀況。②水稻用碘—淀粉法,水道進入幼穗分化期,葉鞘淀粉 積累程度與氮高低呈負相關。采葉鞘,用碘液使葉鞘染色(藍色)以染色長度(A)與葉鞘總長度(B)之比(A/B)值進行判斷。此法限于決定后期穗肥的需要與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