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贛紅麻一號為材料進行了紅麻苗期主要礦質元素缺乏的觀察。缺N、Ca、Mg、Fe、S、B等對植株上部癥狀影響明顯,表現(xiàn)為生長緩慢、葉數(shù)少,葉色失綠等,所有缺素處理葉鮮重均為對照的70%以下,其中缺Ca、缺Mg處理僅為對照的7.5%和19.5%;缺N、Ca、Mg、Mo等對于干物質積累與對照相比 有明顯的差異。紅麻苗期缺素癥狀如下: 缺N:植株生長矮小,莖細弱直立,葉片較小,葉片自下而上發(fā)黃,干枯脫落。根量與對照相比略少。 缺P:莖較細弱,不發(fā)達,分枝較少,葉片小,葉色常呈暗綠一藍綠,缺P先在老葉中部邊緣出現(xiàn)紫黑色,逐漸向兩端發(fā)展,葉片向中間翻卷,最后整葉卷成筒狀并干枯。根系生長不良,其根的長度與側根的數(shù)目均少于對照,且多老化呈黃褐色。 缺K:植株生長受到抑制,分枝少,植株柔軟。葉色暗而無光澤,葉往往從老葉尖端、邊緣逐漸發(fā)黃干枯,葉卷縮不平。根量也明顯小于對照,尤其側根較短。 缺Ca:缺Ca處理的形態(tài)變化極為明顯。植株生長嚴重受到抑制,植株矮小。頂端生長點和幼葉失綠、萎蔫,以后莖尖死亡,葉尖、葉柄枯死。根明顯減少,根尖分生組織細胞腐爛死亡,主根纖細,側根數(shù)量少,短而纖細。 缺Mg:植株生長細弱,葉片稀少,較小。葉略呈灰綠,整個植株葉片下垂,上部葉片失綠明顯。分枝的癥狀與主莖相似。根系也明顯受到抑制,尤其是側根量很少。 缺S:植株生長矮小,小而呈黃色,根系發(fā)育不良,側根較少。 缺Fe:植株發(fā)育異常,主要表現(xiàn)在新葉失綠發(fā)黃,脈間失綠,葉片內卷,分枝上的葉片也明顯變黃。根系與對照相比,雖根的總量略低于對照,但在根的長度上明顯超過對照。 缺B:植株生長矮小,莖變粗而硬,植株略有彎曲,葉片肥厚,粗糙,發(fā)皺卷曲,有的呈失水似的凋萎,生長點處葉色淡。根系發(fā)育不良,褐色,側根較少。 缺Cu:植株生長瘦弱,葉片常下垂,葉片有壞死的條紋或斑點,主根潔白,較長,但側根數(shù)目較系略短于對照。 缺Mn:桿株較矮,莖細弱。葉片小,幼葉脈間先綠后發(fā)黃,綠色脈紋清晰。根系較弱,側根數(shù)量較少。 缺Mo:植株矮小,老葉脈間葉色淡綠發(fā)黃,有褐色斑點,葉緣焦枯卷曲,葉片畸形。根系比對胎短。 紅麻的缺素癥狀主要表現(xiàn)。一類是從基部首先發(fā)生,如缺N、P、K、Mg等。另——類為害是從頂部開始,如缺Ca、Fe、Mn、B等。從癥狀發(fā)生的程度看,各處理間表現(xiàn)不一。有的缺素處理反應敏感,癥狀明顯,如缺N、缺P、缺Ca、缺Mg、缺Fe缺B等。有些缺素處理產生的癥狀不十分明顯,如缺K、S、Mn、Zn、Mo、B等。 本研究在多種缺素處理基礎上,進行了地上與地下相結合,形態(tài)結構與生理相結合的全面觀察。觀察結果表明,N、P、K、Ca、Mg、S與B、Fe、Zn、Mn、Cu、Mo等元素均為紅麻正常生長的必需元素,缺少了任何一種都會使植株生長不協(xié)調,在葉或根等部位產生病態(tài),降低生物產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