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紅麻收割機的拼接式底盤,其底架的一側鉸接設置連接架,連接架的遠端具有一卡孔,卡孔套設于紅麻收割機機身主體側邊相對應的卡柱處;底架由橫桿和豎桿縱橫連接形成若干個正方形的安裝外框架,拼接單元與安裝外框架對應進行安裝,拼接單元中設置處理單元;拼接單元包括方形底框和設置于方形底框下部的安裝內框架,安裝內框架與安裝外框架相匹配進行對應嵌合,方形底框支撐于安裝外框架上部,組成安裝外框架的橫桿和豎桿上水平貫穿設置有安裝孔,安裝內框架對應安裝孔的位置水平貫穿設置有橫置的腰型孔,安裝孔和腰型孔處安裝緊固件完成結構鎖定。本發(fā)明可組裝不同功能的處理單元,進而可用于不同作物的收割處理操作。
權利要求書
1.一種紅麻收割機的拼接式底盤,包括底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1)的一側鉸接設置連接架(3),所述連接架(3)的遠端具有一卡孔(31),所述卡孔(31)用于從上至下套設于紅麻收割機機身主體側邊相對應的卡柱(0)處;所述底架(1)下部設置用于支撐底架(1)進行行進的輪體(4);所述底架(1)由若干橫桿(11)和豎桿(12)縱橫連接形成若干個正方形的安裝外框架(2),所述底架(1)上部進行不同處理單元的安裝,處理單元設置于拼接單元(5)中,所述拼接單元(5)與安裝外框架(2)對應進行安裝;所述拼接單元(5)包括方形底框(51)和設置于方形底框(51)下部的安裝內框架(52),所述安裝內框架(52)的外圍尺寸與安裝外框架(2)的內圍尺寸相匹配進行對應嵌合,所述方形底框(51)支撐于安裝外框架(2)上部,組成安裝外框架(2)的橫桿(11)和豎桿(12)上水平貫穿設置有安裝孔(21),所述安裝內框架(52)對應安裝孔(21)的位置水平貫穿設置有橫置的腰型孔(521),通過在對應的安裝孔(21)和腰型孔(521)處安裝緊固件(6)完成結構鎖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紅麻收割機的拼接式底盤,其特征在于:組成安裝外框架(2)的每根橫桿(11)和豎桿(12)上間隔設置23個的安裝孔(21),所述安裝內框架(52)上的腰型孔(521)與安裝孔(21)位置對應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紅麻收割機的拼接式底盤,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底框(51)的下部設置有可形變的支撐墊(511),所述方形底框(51)支撐于安裝外框架(2)上部時支撐墊(511)形變壓縮。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紅麻收割機的拼接式底盤,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單元(5)還包括豎架(53)和上框(54),所述豎架(53)的下端設置于方形底框(51)的四角,上端連接上框(54)的四角,進而形成一個立方體空間,處理單元容納于立方體空間中;所述豎架(53)上水平貫穿設置有豎置的腰型孔(521),相鄰的拼接單元(5)通過豎架(53)上的腰型孔(521)穿設緊固件(6)進行相互鎖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紅麻收割機的拼接式底盤,其特征在于:豎架(53)上的腰型孔(521)在豎架(53)的長度方向上間隔設置23個。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紅麻收割機的拼接式底盤,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單元(5)還包括彈性配合塊(55),所述彈性配合塊(55)設置于相鄰的豎架(53)之間,所述彈性配合塊(55)上設置有供緊固件(6)穿設的穿孔(551),所述彈性配合塊(55)通過形變過盈配合卡于相鄰的豎架(53)之間,并且穿孔(551)對應至相鄰豎架(53)的腰型孔(521)處,進行緊固件(6)的穿設安裝。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紅麻收割機的拼接式底盤,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架(3)在底架(1)的一側設置為前后的兩組。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紅麻收割機的拼接式底盤,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柱(0)設置為半球形,所述卡孔(31)的內徑與卡柱(0)的最大外徑處相適配,所述卡孔(31)套于卡柱(0)到位時,卡孔(31)底端位于卡柱(0)的最大外徑處,且連接架(3)保持水平狀態(tài)。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紅麻收割機的拼接式底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紅麻收割機機身主體在卡柱(0)的外周邊設置有彈性墊體(01),所述連接架(3)置于彈性墊體(01)上進行彈性支撐。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農業(yè)機械設備,更具體的說是一種紅麻收割機的拼接式底盤。
背景技術
紅麻是錦葵科、木槿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稈筆直,高3米左右,粗2厘米左右。紅麻的種植區(qū)域廣泛,對于小范圍種植的種植者來說,可能還會在自身的田地中同時種植其他作物,單臺專用的紅麻收割機對于該類使用者來說,性價比就比較低,這就需要紅麻收割機可以兼顧其他作物的收割,而因作物性質的不同,對作物切割、收集、打捆等步驟的結構均不同,那么對這些不同的結構進行替換,而保留可以通用的收割機本體以及用于組裝拼接的底盤,就是比較好的解決方式。本發(fā)明就是要設計一款應用在紅麻收割機上的拼接式底盤,來實現不同對處理單元的組裝使用。
發(fā)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為提供一種紅麻收割機的拼接式底盤,通過模塊化的框架結構設計,便于進行結構的快速拼接拆裝,可以根據需要組裝處理單元來應用于不同作物的收割使用,且紅麻收割機機身主體可以作為通用部分,大大降低對不同作物收割的機械成本。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紅麻收割機的拼接式底盤,包括底架,底架的一側鉸接設置連接架,連接架的遠端具有一卡孔,卡孔用于從上至下套設于紅麻收割機機身主體側邊相對應的卡柱處;底架下部設置用于支撐底架進行行進的輪體;底架由若干橫桿和豎桿縱橫連接形成若干個正方形的安裝外框架,底架上部進行不同處理單元的安裝,處理單元設置于拼接單元中,拼接單元與安裝外框架對應進行安裝;拼接單元包括方形底框和設置于方形底框下部的安裝內框架,安裝內框架的外圍尺寸與安裝外框架的內圍尺寸相匹配進行對應嵌合,方形底框支撐于安裝外框架上部,組成安裝外框架的橫桿和豎桿上水平貫穿設置有安裝孔,安裝內框架對應安裝孔的位置水平貫穿設置有橫置的腰型孔,通過在對應的安裝孔和腰型孔處安裝緊固件完成結構鎖定。
作為一種改進,組成安裝外框架的每根橫桿和豎桿上間隔設置23個的安裝孔,安裝內框架上的腰型孔與安裝孔位置對應設置。
作為一種改進,方形底框的下部設置有可形變的支撐墊,方形底框支撐于安裝外框架上部時支撐墊形變壓縮。
作為一種改進,拼接單元還包括豎架和上框,豎架的下端設置于方形底框的四角,上端連接上框的四角,進而形成一個立方體空間,處理單元容納于立方體空間中;豎架上水平貫穿設置有豎置的腰型孔,相鄰的拼接單元通過豎架上的腰型孔穿設緊固件進行相互鎖定。
作為一種改進,豎架上的腰型孔在豎架的長度方向上間隔設置23個。
作為一種改進,拼接單元還包括彈性配合塊,彈性配合塊設置于相鄰的豎架之間,彈性配合塊上設置有供緊固件穿設的穿孔,彈性配合塊通過形變過盈配合卡于相鄰的豎架之間,并且穿孔對應至相鄰豎架的腰型孔處,進行緊固件的穿設安裝。
作為一種改進,連接架在底架的一側設置為前后的兩組。
作為一種改進,卡柱設置為半球形,卡孔的內徑與卡柱的最大外徑處相適配,卡孔套于卡柱到位時,卡孔底端位于卡柱的最大外徑處,且連接架保持水平狀態(tài)。
作為一種改進,紅麻收割機機身主體在卡柱的外周邊設置有彈性墊體,連接架置于彈性墊體上進行彈性支撐。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1、通過連接架令底架和收割機機身可進行拆分,進而可以靈活調整底架的規(guī)格,即可靈活選擇具有不同數量安裝外框架的底架,與收割機機身進行組裝使用,滿足不同作物的收割需求。
2、通過框架式的底架與上部的拼接單元配合,進行靈活的組裝使用,可相適配的組裝不同功能的處理單元,進而可用于不同作物的收割處理操作。
3、安裝外框架和拼接單元通過標準的方形結構穩(wěn)定的進行裝配,并依靠孔結構進行多位置的鎖定,保證結構穩(wěn)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1
圖2為本發(fā)明的底架和拼接單元的側面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
圖3為本發(fā)明的豎架處的縱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
圖4為本發(fā)明的連接架和與機身主體側邊的縱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說明。
如圖1、2、3、4所示,為本發(fā)明紅麻收割機的拼接式底盤的具體實施例,其附圖僅表達結構間的相互配合關系,具體結構的位置和大小比例均可根據實際產品情況進行合理調整,并不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產生局限的定義。
具體實施例包括底架1,底架1的一側鉸接設置連接架3,連接架3的遠端具有一卡孔31,卡孔31用于從上至下套設于紅麻收割機機身主體側邊相對應的卡柱0處;底架1下部設置用于支撐底架1進行行進的輪體4;底架1由若干橫桿11和豎桿12縱橫連接形成若干個正方形的安裝外框架2,底架1上部進行不同處理單元的安裝,處理單元設置于拼接單元5中,拼接單元5與安裝外框架2對應進行安裝;拼接單元5包括方形底框51和設置于方形底框51下部的安裝內框架52,安裝內框架52的外圍尺寸與安裝外框架2的內圍尺寸相匹配進行對應嵌合,方形底框51支撐于安裝外框架2上部,組成安裝外框架2的橫桿11和豎桿12上水平貫穿設置有安裝孔21,安裝內框架52對應安裝孔21的位置水平貫穿設置有橫置的腰型孔521,通過在對應的安裝孔21和腰型孔521處安裝緊固件6完成結構鎖定。
本發(fā)明在使用時,紅麻收割機機身主體可采用常規(guī)的可在田地行駛的收割機車輛,而在其一側增設卡柱0,用于與連接架3進行可拆卸的連接。底架1根據所要收割的作物所需的處理單元大小或多少,設置所需數量的正方形的安裝外框架2,以圖1為例,處理單元需要使用到2*4的安裝外框架2,那么選擇2*4的安裝外框架2,由鉸接的連接架3與收割機機身主體上的卡柱0卡設連接,具體為連接架3上的卡孔31適配卡柱0套設于其上,底架1下方的輪體4供底架1隨同收割機一同行進。處理單元根據大小和占用空間,可容納于一個拼接單元5亦或是多個拼接單元5中,拼接單元5底部的安裝內框架52適配的嵌合于橫桿11和豎桿12圍合成的安裝外框架2內,然后方形底框51支撐于安裝外框架2上部。為了避免結構過大帶來的安裝位置的細微偏移,用于緊固件6連接的孔結構設置為用于準確穿設定位的安裝孔21,其在橫桿11和豎桿12上,以及用于忽略誤差的腰型孔521,其在安裝內框架52上。如圖2所示,安裝內框架52嵌合于安裝外框架2內后,腰型孔521對應到安裝孔21,腰型孔521的橫向寬度可忽略安裝內框架52的橫向誤差,通過緊固件6例如螺栓螺母結構,可以簡便的完成四條邊的安裝固定,進而令拼接單元5和底架1成為牢固的一體結構,各處理單元可在底架1完成后續(xù)連接進行使用;在需要更換處理單元時,進行拼接單元5和底架1的拆卸也比較簡單,可實現功能的替換,應用于一些小面積耕作,應對不同作物自動化機械化收割時具有更好的性價比。
作為一種改進的具體實施方式,組成安裝外框架2的每根橫桿11和豎桿12上間隔設置23個的安裝孔21,安裝內框架52上的腰型孔521與安裝孔21位置對應設置。
如圖2所示,設置23個安裝孔21,令多位置進行結構的鎖定,進而提高結構間組裝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且合適數量的鎖定位置不會過度增加拆裝的繁瑣程度,進而達到穩(wěn)定性和操作難度的平衡。
作為一種改進的具體實施方式,方形底框51的下部設置有可形變的支撐墊511,方形底框51支撐于安裝外框架2上部時支撐墊511形變壓縮。
如圖2所示,方形底框51支撐于安裝外框架2上部時,因拼接單元5還容納有處理單元,整體的重量較重,會充分的壓縮支撐墊511,進而保證方形底框51和安裝外框架2的充分接觸支撐狀態(tài);在完成方形底框51和安裝外框架2的鎖定后,不會出現方形底框51顫動的可能,整體一體性較好,從而保證了處理單元的布置穩(wěn)定性。該支撐墊511可在下次組裝時替換為新的,進而保證其物理性質。
作為一種改進的具體實施方式,拼接單元5還包括豎架53和上框54,豎架53的下端設置于方形底框51的四角,上端連接上框54的四角,進而形成一個立方體空間,處理單元容納于立方體空間中;豎架53上水平貫穿設置有豎置的腰型孔521,相鄰的拼接單元5通過豎架53上的腰型孔521穿設緊固件6進行相互鎖定。
如圖2、3所示,方形的上框54、四邊的豎架53、以及方形底框51,圍合成一個立方體的容納空間,可用于處理單元的設置,對應結構更大的處理單元,可采用多個拼接單元5進行容納,拼接單元5的側邊中間部分鏤空,可便于處理單元的布置和相互對接。相鄰的豎架53設置腰型孔521并通過緊固件6進行相互鎖定,可以進一步提高結構間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
作為一種改進的具體實施方式,豎架53上的腰型孔521在豎架53的長度方向上間隔設置23個。
如圖2所示,該長度方向即高度方向上設置23個安裝孔21,令高度多位置上進行結構的鎖定,進而提高結構間組裝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且合適數量的鎖定位置不會過度增加拆裝的繁瑣程度,進而達到穩(wěn)定性和操作難度的平衡。
作為一種改進的具體實施方式,拼接單元5還包括彈性配合塊55,彈性配合塊55設置于相鄰的豎架53之間,彈性配合塊55上設置有供緊固件6穿設的穿孔551,彈性配合塊55通過形變過盈配合卡于相鄰的豎架53之間,并且穿孔551對應至相鄰豎架53的腰型孔521處,進行緊固件6的穿設安裝。
如圖3所示,拼接單元5之間的間隙可能會帶來結構間的不穩(wěn)定性,進一步設置的彈性配合塊55,在相鄰的豎架53之間進行抵觸限位,令相鄰的豎架53在結構上形成相互的倚靠制約,使整體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得到加強;彈性配合塊55安裝于腰型孔521所在位置,通過緊固件6穿設過穿孔551進行安裝;彈性配合塊55的尺寸可稍大于相鄰豎架53之間的間距,通過稍微的形變卡于相鄰的豎架53之間,達到結構的緊密抵觸穩(wěn)定。
作為一種改進的具體實施方式,連接架3在底架1的一側設置為前后的兩組。
如圖1所示,前后兩組連接架3適配較長的收割機以及底架1,實現前后結構的連接穩(wěn)定。
作為一種改進的具體實施方式,卡柱0設置為半球形,卡孔31的內徑與卡柱0的最大外徑處相適配,卡孔31套于卡柱0到位時,卡孔31底端位于卡柱0的最大外徑處,且連接架3保持水平狀態(tài)。
如圖4所示,卡孔31套于卡柱0處,此時連接架3保持水平狀態(tài),即底架1依靠輪體4支撐于地面保持水平,令其上的處理單元保持接近水平的狀態(tài)進行工作;另一方面卡柱0設置為半球形,使卡孔31套于其上后在收割機和底架1進行行進時,連接架3具有一定的擺動靈活度,在保證卡柱0和卡孔31不會脫離的情況下,該擺動靈活度可適應田地地面的不平整的情況,減少卡柱0和卡孔31之間硬性限位帶來的結構磨損。
作為一種改進的具體實施方式,紅麻收割機機身主體在卡柱0的外周邊設置有彈性墊體01,連接架3置于彈性墊體01上進行彈性支撐。
如圖4所示,彈性墊體01的設置令連接架3在與機身主體發(fā)生擺動時,可進行結構間的緩沖,避免硬性的磕碰,從而減少結構磨損,延長使用壽命。
以上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發(fā)明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文章摘自國家發(fā)明專利,一種紅麻收割機的拼接式底盤,發(fā)明人:張彬,黃繼承,田昆鵬,沐森林,孔凡婷,申請?zhí)?/font>:202410949394.9,申請日:2024.0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