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劍麻定植后第一年,在劍麻的大行間和小行間,春季、夏季分別間作作物;S2.劍麻定植后第二年,在劍麻的大行間和小行間,春季間作春大豆,夏季間作夏大豆,冬季種植綠肥作物;S3.劍麻定植后第三年,在劍麻的大行間和小行間,春季間作春大豆,秋季或冬季開割劍麻葉片,劍麻葉片經(jīng)刮麻剩下的麻渣,經(jīng)堆漚處理后撒于麻田間;S4.劍麻定植后第四年至劍麻園更新之前,每年中耕之后將堆漚處理后的麻渣撒于麻田間。本發(fā)明結(jié)合采用間作、麻渣撒施等手段有效控制麻園的雜草生長,可降低除草劑的使用量。
技術要點
1.一種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S1.劍麻定植后第一年,在劍麻的大行間,春季間作春大豆,夏季間作番薯或夏大豆;在劍麻的小行間,春季間作春大豆,夏季間作夏大豆;
S2.劍麻定植后第二年,在劍麻的大行和小行間,春季間作春大豆,夏季間作夏大豆,冬季種植綠肥作物;
S3.劍麻定植后第三年春季,在劍麻的大行和小行間,間作春大豆,在秋季或冬季開割劍麻葉片,劍麻葉片經(jīng)刮麻剩下的麻渣,經(jīng)堆漚處理后撒于麻田間;
S4.劍麻定植后第四年至劍麻園更新之前,每年中耕之后將堆漚處理后的麻渣撒于麻田間;
麻渣堆漚處理的步驟為:將新鮮的麻渣先壓水至含水量為85-92%,再加入重量的3-5‰生石灰混合,堆漚12-16d;麻渣撒于麻田間之后,再加入0.2-1kg/噸麻渣的微生物菌劑作為麻渣腐熟劑。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驟S3和S4中,麻渣的撒施范圍至少包括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用量為1.8-3噸/畝。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驟S1和S2中,春季間作春大豆后的步驟替換為:夏季將堆漚處理后的麻渣分兩次撒于麻田間,第一次為春大豆收獲后,第二次為發(fā)現(xiàn)有雜草冒出之后,麻渣總用量為5-10噸/畝,麻渣的撒施范圍至少包括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驟S1和S2替換為:在劍麻定植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將堆漚處理后的麻渣分三次撒于麻田間,第一次為每年中耕之后,第二次為6-8月期間發(fā)現(xiàn)有雜草冒出之后,第三次為9-11月間發(fā)現(xiàn)有雜草冒出之后,麻渣總用量為7-15噸/畝,撒施范圍至少包括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
所述步驟S3中,在劍麻的小行間間作春大豆替換為:將堆漚處理后的麻渣撒于麻田間,用量為1.8-3噸/畝,撒施范圍至少包括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4任一項所述的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麻渣的撒施范圍還包括劍麻大行間。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大行間種植的春大豆、番薯或夏大豆,收獲之后壓青培肥麻田;小行間種植的春大豆或夏大豆,及冬季種植的綠肥作物,在春大豆播種前,壓青培肥麻田。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驟S3和S4中,開割劍麻葉片之后在劍麻園養(yǎng)雞,養(yǎng)雞避開春季。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麻渣腐熟劑至少包括20wt%的枯草芽孢桿菌。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麻渣腐熟劑由以下重量份的成分組成:枯草芽孢桿菌20-30份,地衣芽孢桿菌10-20份,貝萊斯芽孢桿菌5-10份,釀酒酵母1-5份。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劍麻種植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
背景技術
劍麻原產(chǎn)于中美洲,是一種旱生草本作物,它屬龍舌蘭科龍舌蘭屬,是熱帶多年生草本植物,適應性廣,且耐干旱,抗風侵,無論是丘陵、緩坡還是淺灘鹽堿地、山地都能正常生長,是目前我國華南地區(qū)大面積裁培的熱帶作物。為提升劍麻質(zhì)量和產(chǎn)量,目前各地也開始進行標準化麻園建設。標準化麻園在劍麻定植后,幼齡的麻田大小行間未封行,容易滋生雜草,在麻田封行后,大行間也容易滋生雜草。傳統(tǒng)的除草方式是依靠人工和除草劑除草,若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小行間利用鋤頭,大行間采用旋耕機中耕除草,人工成本高;而若采用除草劑除草,除草劑的大量施用對環(huán)境極不友好。
除草劑長期大量且不合理地施加給土壤,嚴重地破壞了土壤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自凈能力,面源污染和地力的下降。其中的兩減是指要減少化肥、農(nóng)藥的使用量,到2020年,化肥、農(nóng)藥用量要實現(xiàn)零增長。在此背景下,生態(tài)控草成為劍麻園管理的重點。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采用間作、麻渣撒施等手段有效控制麻園的雜草生長,可降低除草劑的使用量。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劍麻定植后第一年,在劍麻的大行間,春季間作春大豆,夏季間作番薯或夏大豆;在劍麻的小行間,春季間作春大豆,夏季間作夏大豆;
S2.劍麻定植后第二年,在劍麻的大行和小行間,春季間作春大豆,夏季間作夏大豆,冬季種植綠肥作物;
S3.劍麻定植后第三年春季,在劍麻的大行和小行間,間作春大豆,在秋季或冬季開割劍麻葉片,劍麻葉片經(jīng)刮麻剩下的麻渣,經(jīng)堆漚處理后撒于麻田間;
S4.劍麻定植后第四年至劍麻園更新之前,每年中耕之后將堆漚處理后的麻渣撒于麻田間;
麻渣堆漚處理的步驟為:將新鮮的麻渣先壓水至含水量為85-92%,再加入重量的3-5‰生石灰混合,堆漚12-16d;麻渣撒于麻田間之后,再加入0.2-1kg/噸麻渣的微生物菌劑作為麻渣腐熟劑。
進一步的,步驟S3和S4中,麻渣的撒施范圍至少包括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用量為1.8-3噸/畝。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S1和S2中,春季間作春大豆后的步驟替換為:將堆漚處理后的麻渣分兩次撒于麻田間,第一次為春大豆收獲后,第二次為發(fā)現(xiàn)有雜草冒出之后,麻渣總用量為5-10噸/畝,麻渣的撒施范圍至少包括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S1和S2替換為:在劍麻定植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將堆漚處理后的麻渣分三次撒于麻田間,第一次為每年中耕之后,第二次為6-8月期間發(fā)現(xiàn)有雜草冒出之后,第三次為9-11月間發(fā)現(xiàn)有雜草冒出之后,麻渣總用量為7-15噸/畝,撒施范圍至少包括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
所述步驟S3中,在劍麻的小行間間作春大豆替換為:將堆漚處理后的麻渣撒于麻田間,用量為1.8-3噸/畝,撒施范圍至少包括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
更進一步的,麻渣的撒施范圍還包括劍麻大行間。
進一步的,大行間種植的春大豆、番薯或夏大豆,收獲之后壓青培肥麻田;小行間種植的春大豆或夏大豆,及冬季種植的綠肥作物,在春大豆播種前,壓青培肥麻田。
進一步的,步驟S3和S4中,開割劍麻葉片之后在劍麻園養(yǎng)雞,養(yǎng)雞避開春季。
進一步的,所述麻渣腐熟劑至少包括20wt%的枯草芽孢桿菌。
更進一步的,所述麻渣腐熟劑由以下重量份的成分組成:枯草芽孢桿菌20-30份,地衣芽孢桿菌10-20份,貝萊斯芽孢桿菌5-10份,釀酒酵母1-5份。
以上所述的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生態(tài)控草:(1)通過種植耐蔭作物占據(jù)劍麻小行間的空間,以抑制雜草生長,大行間仍可以采用旋耕機中耕除草;(2)通過加入微酸性的麻渣,采用覆蓋的方式還田抑制雜草生長;
(3)結(jié)合麻園養(yǎng)雞的方式,通過雞的食草、扒土等行為抑制雜草。
在控草的同時,本發(fā)明還能以生態(tài)的方式提高土壤肥力:(1)加入了微酸性的麻渣,麻渣中含有氮、磷、鉀等營養(yǎng)成分,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2)間種耐蔭植物并壓青培肥麻田,有利于更進一步改善土壤結(jié)構(gòu),維護土壤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自凈能力;(3)結(jié)合養(yǎng)雞的方式,雞糞經(jīng)太陽照射并腐爛后,可以為土壤微生物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和養(yǎng)料,促進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結(jié)構(gòu),提高土壤養(yǎng)分供給能力。
本發(fā)明通過生態(tài)控草增肥的方式,減少了化學除草的次數(shù),減少了除草劑和復合肥的施用量,且不影響劍麻產(chǎn)量,且還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養(yǎng)雞的收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jié)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以下實施例。
本實施例的試驗地在廣西農(nóng)墾東風農(nóng)場有限公司劍麻園,每個實施例試驗面積為2畝,試驗開始時間從2019年3月開始,養(yǎng)雞的試驗地距離不養(yǎng)雞的試驗地1km。
2021年在劍麻開割之前,對于實施例三和四,在試驗地距離雞舍最遠的地方采集土壤樣本進行檢測,取0-40cm土層,每個實施例選取3個點混樣作為一次重復,三次生物學重復;對于其他實施例,則在試驗地邊緣采集土壤樣本進行檢測,取0-40cm土層,每個實施例選取3個點混樣作為一次重復,三次生物學重復。
實施例一
一種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劍麻定植后第一年,在劍麻的大行間,春季間作春大豆,夏季間作番薯;在劍麻的小行間,春季間作春大豆,夏季間作夏大豆;S2.劍麻定植后第二年,在劍麻的大行和小行間,春季間作春大豆,夏季間作夏大豆,冬季種植綠肥作物;S3.劍麻定植后第三年,在劍麻的大行和小行間,間作春大豆,在秋季或冬季開割劍麻葉片,劍麻葉片經(jīng)刮麻剩下的麻渣,經(jīng)堆漚處理后撒于麻田間,用量為2噸/畝,撒施范圍為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以及劍麻的大行間;S4.劍麻定植后第四年至劍麻園更新之前,每年中耕之后將堆漚處理后的麻渣撒于麻田間,用量為2噸/畝,撒施范圍為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以及劍麻的大行間。
步驟S3和S4中,麻渣堆漚處理的步驟為:將新鮮的麻渣先壓水至含水量為90%,再加入重量的5‰生石灰混合,堆漚14d;麻渣撒于麻田間之后,再加入0.2kg/噸麻渣的微生物菌劑作為麻渣腐熟劑。麻渣腐熟劑由以下重量份的成分組成:枯草芽孢桿菌20份,地衣芽孢桿菌20份,貝萊斯芽孢桿菌10份,釀酒酵母5份。
步驟S1-S3中,大行間種植的春大豆、番薯或夏大豆,收獲之后壓青培肥麻田;小行間種植的春大豆或夏大豆,及冬季種植的綠肥作物,在春大豆播種前,壓青培肥麻田。
劍麻的大行間配合采用旋耕機中耕除草。
實施例二
一種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劍麻定植后第一年,在劍麻的大行和小行間,春季間作春大豆,大行間的春大豆收獲、小行間的春大豆壓青后,將堆漚處理后的麻渣分兩次撒于麻田間,第一次為春大豆收獲或壓青后,麻渣用量為5噸/畝,第二次為發(fā)現(xiàn)有雜草冒出之后,麻渣用量為5噸/畝,撒施范圍為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以及劍麻的大行間;S2.劍麻定植后第二年,在劍麻的大行和小行間,春季間作春大豆,大行間的春大豆收獲、小行間的春大豆壓青后,將堆漚處理后的麻渣分兩次撒于麻田間,第一次為春大豆收獲或壓青后,麻渣用量為5噸/畝,第二次為發(fā)現(xiàn)有雜草冒出之后,麻渣用量為5噸/畝,撒施范圍為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以及劍麻的大行間;S3.劍麻定植后第三年,在劍麻的大行和小行間,春季間作春大豆,秋季或冬季開割劍麻葉片,劍麻葉片經(jīng)刮麻剩下的麻渣,經(jīng)堆漚處理后撒于麻田間,用量為2.5噸/畝,撒施范圍為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以及劍麻的大行間;S4.劍麻定植后第四年至劍麻園更新之前,每年中耕之后將堆漚處理后的麻渣撒于麻田間,用量為2.5噸/畝,撒施范圍為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以及劍麻的大行間。麻渣腐熟劑由以下重量份的成分組成:枯草芽孢桿菌20份,地衣芽孢桿菌20份,貝萊斯芽孢桿菌5份,釀酒酵母5份。
步驟S1-S4中,麻渣堆漚處理的步驟為:將新鮮的麻渣先壓水至含水量為90%,再加入重量的5‰生石灰混合,堆漚14d;麻渣撒于麻田間之后,再加入0.2kg/噸麻渣的微生物菌劑作為麻渣腐熟劑。
步驟S3中,大行間的春大豆收獲,小行間的春大豆壓青培肥麻田。
步驟S1和S2中,麻渣來自于其他麻園收割劍麻后處理所得。
劍麻的大行間采用旋耕機中耕除草。
實施例三
本實施例是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增加:步驟S3和S4中,開割劍麻葉片之后在劍麻園養(yǎng)雞,養(yǎng)雞避開春季。
養(yǎng)雞期間注意:在噴除草劑后圈養(yǎng)雞3周,才能放出散養(yǎng)。
實施例四
本實施例是在實施例二的基礎上,增加:步驟S3和S4中,開割劍麻葉片之后在劍麻園養(yǎng)雞,養(yǎng)雞避開春季。
養(yǎng)雞期間注意:在噴除草劑后圈養(yǎng)雞3周,才能放出散養(yǎng)。
實施例五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但麻渣腐熟劑調(diào)整為由以下重量份的成分組成:枯草芽孢桿菌30份,地衣芽孢桿菌10份,貝萊斯芽孢桿菌5份,釀酒酵母1份。
實施例六
一種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劍麻定植后第一年,將堆漚處理后的麻渣分三次撒于麻田間,第一次為中耕之后,第二次為6-8月期間發(fā)現(xiàn)有雜草冒出之后,第三次為9-11月間發(fā)現(xiàn)有雜草冒出之后,每次麻渣的用量為5噸/畝,撒施范圍為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以及劍麻的大行間;S2.劍麻定植后第二年,將堆漚處理后的麻渣分三次撒于麻田間,第一次為中耕之后,第二次為6-8月期間發(fā)現(xiàn)有雜草冒出之后,第三次為9-11月間發(fā)現(xiàn)有雜草冒出之后,每次麻渣的用量為5噸/畝,撒施范圍為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以及劍麻的大行間;S3.劍麻定植后第三年,將堆漚處理后的麻渣撒于麻田間,用量為1.8噸/畝,6月開割劍麻葉片,劍麻葉片經(jīng)刮麻剩下的麻渣,經(jīng)堆漚處理后撒于麻田間,用量為1.8噸/畝,撒施范圍為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以及劍麻的大行間;S4.劍麻定植后第四年至劍麻園更新之前,每年分兩次將堆漚處理后的麻渣撒于麻田間,第一次為中耕之后,用量為1.5噸/畝,第二次為發(fā)現(xiàn)有雜草冒出之后,麻渣用量為1.5噸/畝,撒施范圍為劍麻小行間兩邊葉尖滴水線以內(nèi)、以及劍麻的大行間。麻渣腐熟劑由以下重量份的成分組成:枯草芽孢桿菌20份,地衣芽孢桿菌20份,貝萊斯芽孢桿菌5份,釀酒酵母5份。
步驟S1-S4中,麻渣堆漚處理的步驟為:將新鮮的麻渣先壓水至含水量為90%,再加入重量的5‰生石灰混合,堆漚14d;麻渣撒于麻田間之后,再加入0.2kg/噸麻渣的微生物菌劑作為麻渣腐熟劑。步驟S1和S2以及步驟S3未開割劍麻葉片之前,麻渣來自于其他麻園收割劍麻后處理所得。
劍麻的大行間采用旋耕機中耕除草。
空白對照例
即按照NY/T222-2004劍麻栽培技術規(guī)程進行種植,未有加入堆漚處理的麻渣、未間種耐蔭作物和養(yǎng)雞。
對比例一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但麻渣腐熟劑全部采用枯草芽孢桿菌。
對比例二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但麻渣腐熟劑調(diào)整為由以下重量份的成分組成:枯草芽孢桿菌20份,地衣芽孢桿菌20份。
實施例一至五、對比例一和二,除除草方法外,其他按照NY/T222-2004劍麻栽培技術規(guī)程進行種植。
上述實施例生長期結(jié)合除草劑進行除草,除草劑為41%草甘膦異丙胺鹽(草甘膦含量30%),用法為每150mL兌水40L,每個實施例應用的2畝試驗地除草次數(shù)和除草劑用量(兌水后的體積,單位L)見表1:
表1除草時間和除草劑用量表
2021年劍麻開割之前,調(diào)查土壤營養(yǎng)數(shù)據(jù)測試數(shù)據(jù),結(jié)果如表2所示:
表2土壤檢測數(shù)據(jù)
文章摘自國家發(fā)明專利,一種劍麻園控草增肥的管理方法,發(fā)明人:金剛,崔明勇,鐘敬賢,黃燦,劉明,陳濤,覃劍峰,蔣越華,黃顯雅,吳密,覃旭,彭欣怡;申請?zhí)?/font>:202311722970.8,申請日:2023.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