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麻為亞麻科亞麻屬草本韌皮纖維作物。亞麻屬有100多個種,有一年生和多年生,但多數(shù)多年生是野生種,分布在熱帶和溫帶。我國青海高原、河北、云南、黑龍江、西藏等?。▍^(qū))均有多年生野生種的分布。亞麻屬中栽培的有15個種,栽培最廣的是普通亞麻。
1、輪作
因地制宜實行合理的輪作,是獲得亞麻高產(chǎn)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時也能為后作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條件,保證后作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不同的前作對亞麻的生長發(fā)育和產(chǎn)量、質量有很大影響,據(jù)調(diào)查,以大豆、玉米茬最好,其次是小麥茬。高粱和谷子茬的亞麻產(chǎn)量最低。
亞麻不宜連作,重茬、迎茬(隔一年)易發(fā)生苗期病害,死苗減產(chǎn)。同時一塊地上連續(xù)種同一種作物,土壤肥力減退,也需要靠輪作恢復。亞麻與其他作物輪作,不僅能減輕苗期病害,對亞麻生長有利,而且由于亞麻生育期短,春種夏收,可伏翻整地,既能消滅雜草,又能有較長時間恢復肥力,還可充分接收夏秋雨水,從而為后作創(chuàng)造肥力高、水分足、雜草少的土壤環(huán)境條件。亞麻的輪作方式主要有:玉米—亞麻—大豆—高粱或谷子;大豆—亞麻—玉米—高粱—谷子;玉米—亞麻—甜菜—大豆—小麥;小麥—亞麻—玉米—大豆—甜菜;谷子—亞麻—玉米—小麥或大豆—高粱;谷子—亞麻—甜菜—小麥—大豆。
2、選地與整地
2.1選地。亞麻要求土層深厚、土質疏松、保水保肥力強、排灌良好、沒有雜草的微酸性土壤。因此,種植亞麻應選擇地勢平坦的平川地、排水良好的二洼地和黑油堿地;不宜選黃土崗地和山坡地。在東北亞麻產(chǎn)區(qū)春季干旱多風,跑風地種亞麻易遭風害,常造成缺苗斷壟甚至毀種,所以不宜選跑風地種亞麻。土質粘重和排水不良的澇洼地,土壤含水量多,通透性差,春季地溫回升慢,地溫低,種亞麻出苗緩慢,同期播種,比壤土和排水良好的地塊晚出苗3—5天,易感染苗期病害,出苗后也不發(fā)苗,麻苗“發(fā)銹”,麻莖長不起來。遇伏雨后,又因徒長而貪青倒伏,造成減產(chǎn)。而沙土地保水、保肥力差,肥力低又怕旱,也不宜種植亞麻。
2.2整地。我國纖維用亞麻主要產(chǎn)區(qū)為黑龍江和吉林兩省,氣候特點是冬季降水少,春季多風少雨,蒸發(fā)量是降水量的3—8倍,十春九旱,且多大風天氣。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春季土壤水分狀況就成為亞麻出全苗、保全苗的主要限制因素。為此,在秋季和春季就應采取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達到秋雨春用,保蓄土壤水分,給亞麻出苗和前期生長備足底墑;其次,整地可有利于提高播種質量,給亞麻創(chuàng)造順利出土的苗床;第三,由于亞麻生育期間不用鏟趟,幾乎全部的土壤耕作均在播前進行,所以,亞麻整地就顯得尤為重要。適時翻耕可消滅雜草和病蟲害,疏松土壤,提高地溫,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改善土壤中的水、熱、氣狀況,提高土壤肥力,從而為亞麻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條件,為亞麻高產(chǎn)打下基礎。
在春季耙茬整地時,還要耙勻、耙細,切勿留壟溝、壟臺,以免壟臺濕先出苗,壟溝夾有干土不易出苗,造成出苗不齊不全。要求地面平整,使種子入土深淺一致,出苗齊整。在春旱多風的氣候條件下,鎮(zhèn)壓能提高整地質量,保住土壤墑情,有利出苗。播后鎮(zhèn)壓,有利于種子吸水發(fā)芽,縮短出苗天數(shù)、減少幼苗發(fā)芽出土過程中罹病的機會,從而減輕苗期病害對幼苗的危害,提高田間保苗率。
亞麻播種覆土深度
3、施肥
亞麻生育期間要從土壤中攝取大量的氮、磷、鉀三要素和鈣、錳、鋅、銅、硼等多種微量營養(yǎng)元素。據(jù)試驗研究,每生產(chǎn)1t原莖需從土壤中吸收
3.1亞麻需肥特點。亞麻在生育前期,即樅形期吸收氮素最多,快速生長期和開花期吸收量遞減,到工藝成熟期又略有增加。氮素營養(yǎng)可促進亞麻莖葉的旺盛生長,對提高亞麻原莖產(chǎn)量有良好作用。但過多地施用氮肥,沒有磷、鉀配合,會使亞麻植株地上部迅速生長,生育期延長,引起貪青和倒伏。
亞麻生育各個階段吸收磷素量,從樅形期到開花期是逐漸增加的,以開花期最多,占整個生育期的31.6%。工藝成熟期吸收量雖低于開花期,但仍高于樅形期和快速生長期。亞麻生育后期(開花到工藝成熟期)吸收磷素增多,對促進纖維發(fā)育和種子成熟、提高亞麻種子產(chǎn)量、纖維產(chǎn)量、出麻率等起重要作用。
亞麻是需鉀肥較多的作物,各個生育階段對鉀的吸收量均較高,但以開花期吸收量最高,其次是快速生長期。因此,生育期各階段如缺鉀,都會影響亞麻的正常生育,從而導致亞麻產(chǎn)量和品質的降低。此外,施鉀還能明顯地提高亞麻的抗倒能力。
3.2亞麻施肥技術。東北亞麻產(chǎn)區(qū)的施肥原則是有機肥和化肥結合,基肥和種肥結合,化肥中氮、磷、鉀肥結合施用。一般不追肥,特別是不追施氮肥,否則因雨季來臨,引起亞麻貪青倒伏,降低亞麻產(chǎn)量和纖維品質。
施用的有機肥應充分腐熟細碎、揚施均勻。春整地施肥時要求隨揚糞、隨耙壓,淺耙10—
4、機械播種
4.1播種前的準備工作。為了適時播好種,必須做好播前的準備工作。播前的準備工作主要是精選種子、種子處理和播種工具的準備。
亞麻種子發(fā)芽出苗所需要的土壤含水量應在20%以上,在大田生產(chǎn)條件下,只要溫度適宜,土壤不過濕或漬水、通氣良好,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播種后7—9天即可出全苗。因此播種期的確定還要根據(jù)當?shù)貧夂驐l件。我國纖維用亞麻產(chǎn)區(qū)的適播期為:吉林麻區(qū)4月中旬至下旬;黑龍江南部和東部為4月下旬至5月下旬;北部為5月上旬至5月中旬。
亞麻機械條播是一般用谷物播種施肥機,行距
除了用上述大型播種機條播外,還可用小型谷物播種機一次播10行、播幅
重復播應注意以下幾點:整地質量要求高。如整地質量差,地面不平整,坷垃多,就會影響播種質量。適當增加播種量,以增加保苗株數(shù),加大密度;同時必須選擇肥力較高的地塊和殘肥多的前茬,并在當年施足基肥和種肥。要求作業(yè)人員技術操作熟練,防止播種時行間并條或重行,影響重復播的增產(chǎn)效果。
不論采用哪種播種方法,其播種深度都要適宜。亞麻播種深度以2—
在土壤水分充足或土質粘重的地塊,可在播后1—2天鎮(zhèn)壓一次,反之,土壤含水量少,氣候干旱,播后應立即鎮(zhèn)壓,最好是播種機后直接帶鎮(zhèn)壓器,隨播隨壓。
5、田間管理
5.1亞麻的化學除草。亞麻田雜草種類多、密度大,對亞麻危害很大。在亞麻樅形期的蹲苗階段(20—30天),雜草長得較快,如不及時清除,易造成雜草欺苗,使亞麻生長受到抑制而影響產(chǎn)量和品質。許多雜草又是亞麻病蟲害的中間寄主,助長病蟲害的發(fā)生。此外雜草多,還會給收獲保管帶來困難。因此清除雜草是亞麻栽培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措施。
近年來,我國對化學除草劑應用、發(fā)展較快。據(jù)試驗表明,亞麻播種后,出苗前施用的藥劑種類有:都爾乳油、二甲四氯、精喹禾靈、油草雙克、拿撲凈等,只要使用適當,其除草效果均好。
5.2亞麻灌水。纖用亞麻主產(chǎn)區(qū)的黑龍江和吉林年降水量常分布不勻,多集中在7、8、9三個月,十春九旱。多數(shù)年份不能滿足亞麻生長對水分的需要。因此在干旱年份或雨水分布不勻的干旱時期,及時合理灌水,對提高亞麻產(chǎn)量和品質有重要作用。根據(jù)亞麻的需水特點,在快速生長期應灌水1—2次。
5.3防止亞麻倒伏。亞麻莖桿細小,加之密度大,易形成倒伏。在施用氮肥過多或前作留有大量殘肥以及生長后期遇暴風雨,也容易引起倒伏。麻莖倒伏后易霉爛,大大降低原莖、纖維和種子的產(chǎn)量和品質,也增加收獲、晾曬和保管上的困難。所以栽培亞麻要注意選用抗倒伏的品種。亞麻在莖高35—
6、防治病蟲害
6.1亞麻炭疽病。亞麻炭疽病為我國亞麻產(chǎn)區(qū)主要病害。東北麻區(qū)常年發(fā)病率30%—40%;死苗為10%左右,發(fā)病嚴重的地塊,常造成缺苗、斷壟,甚至毀種。
病害癥狀:亞麻從苗期到成熟期,植株各部分均可感染被害,一般以苗期發(fā)病較重。幼苗出土前后不久即可開始發(fā)病,在胚軸上有銹色或黃色的長條形病斑。在幼苗子葉上常形成邊緣明顯而下陷的半圓形病斑,莖上有褐色稍凹陷的病斑。蒴果被害形成褐色圓形病斑,菌絲侵入內(nèi)部,可侵入種子,使種子發(fā)芽率降低,受害較重的種子萌發(fā)后往往幼苗未出土即感病死亡。
防治方法:合理輪作,輪作期一般不少于6—7年;搞好土地平整和田間衛(wèi)生,合理施肥;藥劑防治,播種前用種子用量0.3%的炭疽福美拌種,防效達80%以上。
6.2亞麻枯萎病。該病分布于東北、河北、山西、甘肅、寧夏、新疆、四川等?。▍^(qū))。苗期前期發(fā)病,成片或全田麻株萎蔫,下垂變褐,整個麻田似火燒;發(fā)病后期,多點片發(fā)生,罹病植株矮小。
病害癥狀:幼苗感病,莖呈灰褐或棕褐色,縊縮凋萎、倒伏死亡。成株發(fā)病時,頂梢萎垂,植株初呈黃綠色后變褐色,莖桿干枯而死,但莖仍直立不倒伏,在潮濕天氣,莖基部有白色或粉紅色霉狀物。病株莖基部的根系腐爛,易從土中拔出。
防治方法:實行5年以上輪作,嚴禁重茬、迎茬;藥劑拌種;選用抗病品種和在無病田采用。
6.3亞麻立枯病。亞麻立枯病為全國各麻區(qū)的主要苗期病害之一,在我國的東北、華北、西北地區(qū)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生。常年發(fā)病率30%左右,死苗嚴重時造成田間缺苗。
病害癥狀:幼苗出土不久,罹病植株的幼莖基部呈黃至黃褐色條狀斑痕,病斑上下蔓延,明顯縊縮。后頂梢萎垂,逐漸枯死。罹病輕者可恢復,此病常與炭疽病混合發(fā)生。防治方法:參照亞麻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此外,亞麻病害還有亞麻銹病、亞麻白粉病等,在此從略。
6.4亞麻菟絲子。菟絲子又叫黃絲藤、黃絲子、菟須、菟山絲、老雅絲、黃纏、無根草等。屬于旋花科菟絲子屬。為一年生寄生性蔓性植物,莖絲狀,直徑1
防治方法:在菟絲子發(fā)生嚴重的地塊,與高粱、玉米、谷子等作物實行5年以上的輪作;從亞麻種子內(nèi)徹底清除菟絲子種子;加強田間管理,苗期及時除草,發(fā)現(xiàn)菟絲子即時拔除銷毀,以防擴展蔓延。
6.5草地螟。草地螟屬于鱗翅目螟蛾科,為黑龍江、吉林等省亞麻產(chǎn)區(qū)主要害蟲之一。幼蟲咬食亞麻葉片,大發(fā)生時將葉片全部吃光,只剩下莖桿,使亞麻減產(chǎn)。
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10
防治方法:藥劑防治:當卵基本孵化時為噴藥的適宜時期。集中人力、藥械,爭取3—5小時內(nèi)將草地螟的幼蟲發(fā)生地塊噴藥一次。殺蟲劑有:溴氰菊脂2500倍液、除蟲菊脂乳油2000—4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800倍液,殺蟲效果均好。清除田間雜草。成蟲產(chǎn)卵盛期時,是清除田間雜草關鍵時期,拔出雜草裝入麻袋帶走,這是防治該蟲的重要措施。燈光誘捕成蟲。當草地螟成蟲發(fā)生盛期時,應用黑光燈或白光燈誘捕成蟲。
6.6甘藍夜蛾。甘藍夜蛾又稱甘藍夜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為東北亞麻生長中后期主要害蟲之一,以幼蟲咬食亞麻葉片,大發(fā)生時,可將葉片和嫩莖全部吃光。
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17—
防治方法:幼蟲發(fā)生前期,要經(jīng)常到田間調(diào)查蟲情,發(fā)現(xiàn)大部分幼蟲已發(fā)育到2—3齡,田間卵塊已基本上孵化時,為噴藥有利時機,用以下一種藥劑,殺蟲效果都在85%以上:2.5%溴氰菊脂乳油4000—5000倍液;20%除蟲菊脂乳油3000—5000倍液;20%殺滅菊脂乳油3000—5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上述四種藥劑,田間噴霧,公頃用藥液900—
6.7粘蟲。粘蟲又叫夜盜蟲、五色蟲、花花蟲等,屬于鱗翅目夜蛾科。為東北麻區(qū)主要害蟲之一。幼蟲咬食亞麻葉片,大發(fā)生時常把葉片、嫩莖和花蕾吃光,只剩光桿。
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約
防治方法:加強預測預報工作,在幼蟲三齡以前進行施藥;噴粉:25%敵百蟲粉劑、5%馬拉松粉劑、5%殺蟲畏、2%殺螟腈;噴霧:50%—7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90%以上敵百蟲原粉1000—1500倍液、50%敵敵畏乳油700—800倍液、50%殺螟松1000—2000倍液等。每公頃噴藥液900—
6.8地老虎。地老虎屬鱗翅目夜蛾科,俗名土蠶、地蠶、切根蟲等。我國亞麻產(chǎn)區(qū)主要有小地老虎、黃地老虎和白邊地老虎三種為害較重。形態(tài)特征:小地老虎成蟲體長16—
防治方法:燈光誘殺成蟲;幼蟲發(fā)生期噴撒5%西維因粉劑,每公頃2.25—
7、亞麻的收獲
7.1收獲時期。亞麻纖維及收獲期對纖維產(chǎn)量和品質影響很大。收獲過早,纖維柔軟細長,但出麻率低、纖維強力差、麻莖水分多,不便保管;收獲過晚,麻莖干枯,纖維粗硬脆弱,分裂度低。試驗表明,亞麻黃熟初期和黃熟期收獲,出麻率高、品質好。
亞麻工業(yè)成熟期的特征是:麻田里亞麻1/3的蒴果變黃褐色、麻莖下部1/3變淺黃色,麻莖下部有1/3的葉片脫落。其中1/3蒴果變黃褐色是主要特征。麻農(nóng)的經(jīng)驗是:“遠看麻田呈卵黃,近看麻田現(xiàn)清膛,麻桃三溝黃一溝,正是拔麻好時候”。
7.2收獲方法。東北亞麻收獲季節(jié)恰逢雨季,又是麥收時節(jié),農(nóng)活較忙,必須恰當安排好農(nóng)活,做到適時收獲。當亞麻達到工藝成熟期時,就要不失時機地集中勞力搶晴天在1—2天內(nèi)收光。亞麻收獲前要做到三看三定:一看麻田成熟度,定拔麻時間;二看麻田面積大小,定安排勞力;三看麻田亞麻整齊度,定是否分級拔麻,如果一塊地里麻莖生長高矮一個等級,就要分級拔麻。收獲時要做到:“三凈一齊”:即拔凈地里麻,挑凈麻里草,摔凈根上土,墩齊麻根。要在露水干后拔麻。捆麻要用毛麻作繩,以減少好麻莖的損失。拔下的麻莖要捆成拳頭大小的麻把,并捆在麻莖根部上端約
7.3晾曬保管。亞麻收獲后,應及時晾曬保管,防止霉爛損失。
7.4脫粒。亞麻收種用人工在木板或木方上摔打脫粒,不要在石頭磙子上摔籽,以免把麻莖摔劈與折斷。脫粒時要求摔凈麻籽,用雙手握緊根部摔打,防止麻莖脫手,增加亂麻,造成損失。脫完粒的麻莖,可分級打成30—
亞麻種子外面有一層膠質,遭雨易粘膠成團而霉爛,以致喪失發(fā)芽能力。故在脫粒時要隨摔隨揚,干燥后入庫保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