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包括苧麻輸送機、前剝麻機和后剝麻機,前剝麻機包括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和前剝麻機構,前剝麻機構包括上下嚙合的前剝麻輥, 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與苧麻輸送機的輸出端連接,該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上設置有用于夾持苧麻一側從前剝麻輥之間通過的夾持輸送帶,后剝麻機包括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和后剝麻機構,后剝麻機構包括上下嚙合的后剝麻輥,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與前剝麻機的輸出端連接。本發(fā)明的苧麻輸送機可以連續(xù)、自動實現(xiàn)苧麻莖稈的勻麻、切梢、碾壓和夾持輸送等剝麻前的預處理工作和自動喂料,成倍地提高了苧麻莖稈喂料的效率。
技術要點
1、一種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包括苧麻輸送機(1)、前剝麻機(2) 和后剝麻機(3) ,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剝麻機(2)包括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21)和前剝麻機構(25) , 所述前剝麻機構(25)包括上下嚙合的前剝麻輥(251) ,所述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21)與所述苧麻輸送機(1)的輸出端連接,該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21)上設置有用于夾持所述苧麻一側從所述前剝麻輥(251)之間通過的夾持輸送帶,所述后剝麻機(3)包括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31)和后剝麻機構(35) ,所述后剝麻機構(35)包括上下嚙合的后剝麻輥(351) ,所述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31)與所述前剝麻機(2)的輸出端連接,該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31)上設置有用于夾持苧麻另一側從所述后剝麻輥(351)之間通過的夾持輸送帶。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21)包括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和前輔助夾持輸送機構(212) ,所述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和前輔助夾持輸送機構(212)設置于所述前剝麻輥(251)的兩側,所述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31)包括后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和后輔助夾持輸送機構(312) ,所述后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和后輔助夾持輸送機構(312)設置于所述后剝麻輥(351)的兩側,所述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和后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均包括上下相對設置以夾持輸送苧麻中部的反拉夾持輸送帶(210) ,所述前輔助夾持輸送機構(212)和后輔助夾持輸送機構(312)均包括上下相對設置以夾持輸送苧麻端部的輔助夾持輸送帶(211)。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拉夾持輸送帶(210)和輔助夾持輸送帶(211)上沿所述苧麻輸送方向設置有環(huán)形凹槽(226)和環(huán)形凸起(227) ,上下相對的所述環(huán)形凹槽(226)和環(huán)形凸起(227)相互嚙合。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拉夾持輸送帶(210)包括內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8)和外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9) ,所述內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8)靠近所述前剝麻輥(251)或者后剝麻輥(351)設置,所述內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8)和外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9)并行設置且等速運動,所述內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8)的夾持面高于外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9)的夾持面。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苧麻換向夾持輔助機構(6) ,所述苧麻換向夾持輔助機構(6)的輸入端與所述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的輸出端連接,輸出端與所述后反拉夾持輸送機構的輸入端連接。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苧麻換向夾持輔助機構(6)包括多根導料桿(61) ,所述導料桿(61)的一端向所述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的輸出端的下側延伸,另一端向所述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的輸入端延伸。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風機(5) ,所述風機(5)的出風口朝向所述導料桿(61) ,且該風機(5)從所述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的一側向后反拉夾持輸送機構的一側送風。
8、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上壓緊機構(214)和下支撐機構(215) ,所述上壓緊機構(214)包括壓緊液壓/氣壓缸(216)、U 型架(217)和張緊輥(218) ,所述壓緊液壓/氣壓缸(216)的活塞桿與所述U型架(217)連接, 所述張緊輥(218)安裝在所述U型架(217)上且抵靠在一側的所述反拉夾持輸送帶(210)上, 所述下支撐機構(215)包括可上下調節(jié)的支撐滑板(233) ,所述支撐滑板(233)抵靠在另一側的所述反拉夾持輸送帶(210)上,所述壓緊液壓/氣壓缸(216)連接有壓緊調壓閥。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剝麻輥(251) 和后剝麻輥(351)的輸出端均沿著苧麻輸送方向傾斜向兩側設置,且均包括滾筒(252)和螺旋剝麻板(253) ,所述螺旋剝麻板(253)固接在所述滾筒(252)的外壁上,上下側的所述滾筒(252)等速反向轉動,且所述螺旋剝麻板(253)螺旋向外運動。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苧麻輸送機包括上料臺(11)和上料夾持輸送裝置(12) ,所述上料臺(11)包括上料輸送帶(111) ,所述上料夾持輸送裝置(12)包括設置于所述上料輸送帶(111)輸出端兩側的上料夾持輸送機構(121) ,所述上料夾持輸送機構(121) 包括上下相對設置的上料夾持輸送帶(122)。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夾持輸送機構(121)一側設置有切梢裝置(13) ,上下相對設置的所述上料夾持輸送帶(122) 形成一上料夾持輸送通道(123) ,所述切梢裝置(13)包括一鋸齒刀片(131) ,所述鋸齒刀片的(131)上端高于所述上料夾持輸送通道(123)。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苧麻輸送機(1)和前剝麻機(2)之間還設置有勻麻裝置(14) ,所述勻麻裝置(14)包括多組并列設置的棘輪勻麻機構,任一所述棘輪勻麻機構包括上下平行設置的勻麻軸(141) ,所述勻麻軸(141)上布設有多個勻麻棘輪(142) ,上下側的勻麻棘輪(142)嚙合傳動,且上下側的勻麻棘輪(142)沿著輸送方向交替布設。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夾持輸送帶(122)的輸出端設置有將苧麻引向位于下側的所述勻麻棘輪(142)上的引料板(112) ,所述引料板(112)的輸出端傾斜向下設置,且該引料板(112)的輸出端設置有避開勻麻棘輪(142)的避空槽(113)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勻麻軸(141)上設置有上碾壓齒輥(143)和下碾壓齒輪輥(144) ,所述上碾壓齒輥(143)和下碾壓齒輪輥(144)上的輪齒(145)相互嚙合傳動,所述上碾壓齒輥(143)和下碾壓齒輪輥(144) 所形成的碾壓齒輥組沿著輸送方向梯度布設。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剝麻機(2)和勻麻裝置(14)之間還設置有喂料輸送機構(4) ,所述喂料輸送機構(4)包括喂料輸送帶(41) ,所述喂料輸送帶(41)的輸入端與一下側的所述勻麻軸(141)傳動連接,另一端向所述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21)的輸入端延伸。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拉夾持輸送帶(210)的上方還設置有清理毛刷(230) ,所述清理毛刷(230)向所述環(huán)形凹槽(226)內延伸。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其特征在于,位于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31)的輸出端還設置有接麻機構(7) ,所述接麻機構(7)包括設置在內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8)和外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9)的輸出端之間接麻輸送帶(71) ,所述接麻輸送帶(71)上設置有向上延伸的勾麻板(72)。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苧麻纖維加工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
背景技術
苧麻是我國傳統(tǒng)特色經(jīng)濟作物,素有“中國草”之稱,其目前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和產(chǎn)量均占世界的90%以上。苧麻纖維具有柔性好,纖維強力大,面料挺括光澤好,吸濕散濕快等特點,是典型的優(yōu)質天然植物纖維原料,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天然纖維的苧麻纖維,其紡織品深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
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國內陸陸續(xù)續(xù)研制出小型的苧麻剝麻機,解決了部分個體農(nóng)戶苧麻剝制加工的需求?,F(xiàn)有的小型苧麻剝麻機主要分為人力反拉式、人力回拉式、單根劈麻式、一次喂入式剝麻機和全喂入式剝麻機。具體的,操作人員均需要將打捆的苧麻(便于運輸)拆開分散,然后一根根或幾根苧麻喂入剝麻機剝麻作業(yè),其中,存在如下問題:
1、工人勞動強度大,容易受到剝麻過程的噪音、粉塵危害;
2、工人在剝麻作業(yè)過程中,手容易被拉入剝麻滾筒中受傷;
3、喂料效率低下,需要人工拆散和喂料,不便于實現(xiàn)剝麻全過程自動化、大批量喂料;
4、喂料前需要人工切梢、碾壓等預處理,預處理后的一致性比較差,最后導致剝麻的質量不穩(wěn)定。
中國專利201811467304 .3公開了《一種苧麻剝麻裝置》,實現(xiàn)了剝麻過程的自動化,基本解決了上述問題,但是仍然存在如下需要改進、優(yōu)化的問題:
1、剝麻機構只能實現(xiàn)單向剝麻,即上下夾持輸送鏈夾持的苧麻兩側的部分無法被剝麻板剝麻。從而要么需要工人人工剝麻,降低了整體剝麻的效率;要么該夾持段直接被切除,不僅降低了剝麻效率,同時也降低了苧麻的利用率,造成浪費;
2、剝麻機構的剝麻滾筒安裝在上下夾持輸送鏈的一側,剝麻滾筒的支撐座容易與苧麻桿發(fā)生干涉,導致苧麻無法準確進入剝麻機構;
3、剝麻滾筒下方的剝麻凹板雖然可上下調節(jié),但是無法在剝麻的過程中實現(xiàn)浮動,導致剝麻板容易拉斷苧麻纖維;
4、通過剝麻滾筒和剝麻凹板的配合作用實現(xiàn)苧麻纖維的剝制,其纖維剝制效果好;但剝制苧麻纖維的長度受到剝麻凹板長度和剝麻滾筒直徑的限制;
5、用于夾持輸送苧麻的夾持輸送鏈上相鄰的彈性壓塊之間、凹形卡板之間沒有無縫連接,從而當苧麻莖稈或者纖維擠入彈性壓塊之間、凹形卡板之間的縫隙后,由于夾持力很小,剝麻板直接將苧麻莖稈或者纖維拉扯出;
6、用于夾持輸送苧麻的上下夾持輸送鏈通過兩個不同的鏈輪驅動電機驅動,難以確保同步,造成上下夾持輸送鏈相對運動;
7、用于上下夾持輸送鏈的上下壓緊結構,采用鏈輪和彈簧壓緊,不僅噪音大,而且每一處的壓緊力很難調整到一致。
綜上所述,如何進一步優(yōu)化苧麻剝麻機的全自動喂麻裝置、苧麻夾持輸送裝置和剝麻機構,已經(jīng)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技術難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從而解決上述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包括苧麻輸送機、前剝麻機和后剝麻機,所述前剝麻機包括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和前剝麻機構,所述前剝麻機構包括上下嚙合的前剝麻輥,所述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與所述苧麻輸送機的輸出端連接,該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上設置有用于夾持所述苧麻一側從所述前剝麻輥之間通過的夾持輸送帶,所述后剝麻機包括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和后剝麻機構,所述后剝麻機構包括上下嚙合的后剝麻輥,所述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與所述前剝麻機的輸出端連接,該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上設置有用于夾持苧麻另一側從所述后剝麻輥之間通過的夾持輸送帶。
進一步的,所述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包括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和前輔助夾持輸送機構,所述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和前輔助夾持輸送機構設置于所述前剝麻輥的兩側,所述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包括后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和后輔助夾持輸送機構,所述后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和后輔助夾持輸送機構設置于所述后剝麻輥的兩側,所述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和后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均包括上下相對設置以夾持輸送苧麻中部的反拉夾持輸送帶,所述前輔助夾持輸送機構和后輔助夾持輸送機構均包括上下相對設置以夾持輸送苧麻端部的輔助夾持輸送帶。
進一步的,所述反拉夾持輸送帶和輔助夾持輸送帶上沿所述苧麻輸送方向設置有環(huán)形凹槽和環(huán)形凸起,上下相對的所述環(huán)形凹槽和環(huán)形凸起相互嚙合。
進一步的,所述反拉夾持輸送帶包括內側反拉夾持輸送帶和外側反拉夾持輸送帶,所述內側反拉夾持輸送帶靠近所述前剝麻輥或者后剝麻輥設置,所述內側反拉夾持輸送帶和外側反拉夾持輸送帶并行設置且等速運動,所述內側反拉夾持輸送帶的夾持面高于外側反拉夾持輸送帶的夾持面。 進一步的,還包括一苧麻換向夾持輔助機構,所述苧麻換向夾持輔助機構的輸入端與所述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的輸出端連接,輸出端與所述后反拉夾持輸送機。 進一步的,所述苧麻換向夾持輔助機構包括多根導料桿,所述導料桿的一端向所述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的輸出端的下側延伸,另一端向所述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的輸入端延伸。
進一步的,還包括一風機,所述風機的出風口朝向所述導料桿,且該風機從所述前
反拉夾持輸送機構的一側向后反拉夾持輸送機構的一側送風。
進一步的,還包括上壓緊機構和下支撐機構,所述上壓緊機構包括壓緊液壓/氣壓缸、U型架和張緊輥,所述壓緊液壓/氣壓缸的活塞桿與所述U型架連接,所述張緊輥安裝在所述U型架上且抵靠在一側的所述反拉夾持輸送帶上,所述下支撐機構包括可上下調節(jié)的支撐滑板,所述支撐滑板抵靠在另一側的所述反拉夾持輸送帶上,所述壓緊液壓/氣壓缸連接有壓緊調壓閥。
進一步的,所述前剝麻輥和后剝麻輥的輸出端均沿著苧麻輸送方向傾斜向兩側設置,且均包括滾筒和螺旋剝麻板,所述螺旋剝麻板固接在所述滾筒的外壁上,上下側的所述滾筒等速反向轉動,且所述螺旋剝麻板螺旋向外運動,即剝麻輥均為螺旋式齒形剝麻滾筒,隨著旋轉運動,其螺旋線螺旋往外運動。
進一步的,所述苧麻輸送機包括上料臺和上料夾持輸送裝置,所述上料臺包括上料輸送帶,所述上料夾持輸送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上料輸送帶輸出端兩側的上料夾持輸送機構,所述上料夾持輸送機構包括上下相對設置的上料夾持輸送帶。
進一步的,所述上料夾持輸送機構一側設置有切梢裝置,上下相對設置的所述上料夾持輸送帶形成一上料夾持輸送通道,所述切梢裝置包括一鋸齒刀片,所述鋸齒刀片的上端高于所述上料夾持輸送通道。
進一步的,所述苧麻輸送機和前剝麻機之間還設置有勻麻裝置,所述勻麻裝置包括多組并列設置的棘輪勻麻機構,任一所述棘輪勻麻機構包括上下平行設置的勻麻軸,所述勻麻軸上布設有多個勻麻棘輪,上下側的勻麻棘輪錯位式嚙合傳動,且沿著輸送方向的勻麻棘輪交替布設。
進一步的,所述上料夾持輸送帶的輸出端設置有將苧麻引向位于下側的所述勻麻棘輪上的引料板,所述引料板的輸出端傾斜向下設置,且該引料板的輸出端設置有避開勻麻棘輪的避空槽。
進一步的,所述勻麻軸上設置有上碾壓齒輥和下碾壓齒輪輥,所述上碾壓齒輥和下碾壓齒輪輥上的輪齒相互嚙合傳動,所述上碾壓齒輥和下碾壓齒輪輥所形成的碾壓齒輥組沿著輸送方向梯度布設。
進一步的,所述前剝麻機和勻麻裝置之間還設置有喂料輸送機構,所述喂料輸送機構包括喂料輸送帶,所述喂料輸送帶的輸入端與一下側的所述勻麻軸傳動連接,另一端向所述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的輸入端延伸。
進一步的,所述反拉夾持輸送帶的上方還設置有清理毛刷,所述清理毛刷向所述環(huán)形凹槽內延伸。
進一步的,位于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的輸出端還設置有接麻機構,所述接麻機構包括設置在內側反拉夾持輸送帶和外側反拉夾持輸送帶的輸出端之間接麻輸送帶,所述接麻輸送帶上設置有向上延伸的勾麻板。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
本發(fā)明的苧麻雙向剝麻機通過苧麻輸送機、前后交錯設置的兩個剝麻裝置,可以實現(xiàn)苧麻莖稈的喂料、雙向剝麻的全自動生產(chǎn),即可以將苧麻莖稈夾持輸送的部分剝麻處理,從而提高了苧麻莖稈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從苧麻莖稈至苧麻纖維的剝麻效率。本發(fā)明的苧麻輸送機可以連續(xù)、自動實現(xiàn)苧麻莖稈的勻麻、切梢、碾壓和夾持輸送等剝麻前的預處理工作,一方面成倍地提高了苧麻莖稈喂料的效率,同時,也保證了預處理工作地一致性,為后期剝麻質量打下良好基礎。進一步地,也減少了操作人員,操作人員可以遠離作業(yè)區(qū)域,降低了安全事故發(fā)生地概率。通過一機實現(xiàn)苧麻纖維剝制的全自動化作業(yè)。
然后,本發(fā)明通過自動反拉式的剝麻方式,通過螺紋對輥式的剝麻輥完成苧麻纖維的剝制,剝麻輥均為螺旋式齒形剝麻滾筒,隨著旋轉運動,其螺旋線螺旋往外運動,可實現(xiàn)長度較長的苧麻莖稈的纖維剝制,極大地提高了剝麻的加工范圍;進一步的,通過環(huán)形凹槽和環(huán)形凸起相嚙合地設置,內高外低的2套反拉夾持輸送裝置配合作業(yè),增加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對苧麻莖稈的夾持力,進而避免剝麻作業(yè)時直接將苧麻莖稈或者纖維拉扯出的問題;同時,通過壓緊液壓/氣壓缸可以實現(xiàn)壓緊的自動控制,同時也避免了傳統(tǒng)采用壓緊鏈輪、彈簧帶來巨大噪音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相對于采用彈簧手動調節(jié)、很難保證多個壓緊鏈輪壓緊力的情況,通過壓緊調壓閥可實現(xiàn)張緊輥的恒壓浮動控制,即可保證作用在苧麻上的壓緊力大小恒定;而通過苧麻導料桿可以避免因為苧麻上翹帶來無法進入剝麻機構的問題。
下面將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公開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的軸測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公開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的主視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公開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的俯視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公開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的前剝麻機和后剝麻機的軸測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公開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的剝麻示意圖示意圖(虛線長條為苧麻);
圖6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公開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的苧麻輸送機的軸測視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公開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的苧麻輸送機的主視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公開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的苧麻輸送機的俯視示意圖;
圖9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公開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的前剝麻機的軸測示意圖;
圖10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公開的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的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的主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
如圖1-10所示,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全自動反拉輸送式苧麻雙向剝麻機,包括苧麻輸送機1、前剝麻機2和后剝麻機3,通過苧麻輸送機1實現(xiàn)苧麻的切梢、勻麻、碾壓和夾持輸送等預處理,通過前剝麻機2的夾持和對苧麻夾持部分以外的莖稈剝麻,通過后剝麻機3對前剝麻機2的夾持部分剝麻,即通過前剝麻機2和后剝麻機3實現(xiàn)雙向剝麻,前剝麻機2包括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21和前剝麻機構25,前剝麻機構25包括上下嚙合的前剝麻輥251,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21與苧麻輸送機1的輸出端連接,該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21上設置有用于夾持苧麻一側從前剝麻輥251之間通過的夾持輸送帶,后剝麻機3包括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31和后剝麻機構35,后剝麻機構35包括上下嚙合的后剝麻輥351,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31與前剝麻機2的輸出端連接,該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31上設置有用于夾持苧麻另一側從后剝麻輥351之間通過的夾持輸送帶。具體的,前剝麻輥251和后剝麻輥351的輸出端均沿著苧麻輸送方向傾斜向兩側設置,且均包括滾筒252和螺旋剝麻板253,螺旋剝麻板253固接在滾筒252的外壁上,上下側的滾筒252等速反向轉動,且螺旋剝麻板253螺旋向外運動,進而起到將苧麻帶入滾筒252之間的作用,滾筒252同軸固接有驅動齒輪254,通過滾筒驅動電機255驅動旋轉。其中,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21包括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和前輔助夾持輸送機構212,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和前輔助夾持輸送機構212設置于前剝麻輥251的兩側,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包括后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和后輔助夾持輸送機構312,后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和后輔助夾持輸送機構312設置于后剝麻輥351的兩側,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和后反拉夾持輸送機構均包括上下相對設置以夾持輸送苧麻中部的反拉夾持輸送帶210,反拉夾持輸送帶210配合反拉夾持帶輪213傳動,反拉夾持帶輪213通過皮帶張緊液壓/氣壓缸驅動張緊,前輔助夾持輸送機構212和后輔助夾持輸送機構312均包括上下相對設置以夾持輸送苧麻端部的輔助夾持輸送帶211,輔助夾持輸送帶211配合輔助夾持帶輪219傳動,在前剝麻機2上,反拉夾持輸送帶210的輸送路徑的長度大于輔助夾持輸送帶211和前剝麻輥251的長度,從而反拉夾持輸送帶210和輔助夾持輸送帶211夾持著苧麻的兩端進入前剝麻輥251的間隙開始剝麻后,苧麻的位于輔助夾持輸送帶211的一端會先從其輸出端輸出,此時,苧麻位于反拉夾持輸送帶210的一端仍然保持夾持的狀態(tài),進而會斜向輸送方向拉扯苧麻,進而確保輔助夾持輸送帶211夾持的苧麻端部通過前剝麻輥251的間隙,且前剝麻輥251均為螺旋式齒形剝麻滾筒,隨著旋轉運動,其螺旋線螺旋往外運動,從而帶動剝制的苧麻纖維往外拉扯,注意,該種方式可以確保即使遇到長度較長的苧麻,比如苧麻向外伸出輔助夾持輸送帶211 較多,由于反拉夾持輸送帶210的斜向拉扯剝麻作用,同樣可以確保前剝麻機2上完整剝麻, 即擴大了剝麻機的剝麻范圍。同理,在后剝麻機3上,反拉夾持輸送帶210的輸送路徑的長度大于輔助夾持輸送帶211和后剝麻輥351的長度,從而,反拉夾持輸送帶210和輔助夾持輸送帶211夾持著苧麻的兩端進入后剝麻輥351的間隙開始打麻后,苧麻的位于輔助夾持輸送帶211的一端會先從其輸出端輸出,此時,苧麻位于反拉夾持輸送帶210的一端仍然保持夾持的狀態(tài),進而會斜向輸送方向拉扯苧麻,進而確保輔助夾持輸送帶211夾持的苧麻端部通過后剝麻輥351的間隙,同樣可以保證伸出輔助夾持輸送帶211較多情況下的剝麻。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苧麻更好的夾持輸送,防止苧麻纖維的纏繞,反拉夾持輸送帶210和輔助夾持輸送帶211上沿苧麻輸送方向設置有環(huán)形凹槽226和環(huán)形凸起227,上下相對的環(huán)形凹槽226和環(huán)形凸起227相互嚙合,同時還可以起到壓裂麻骨的作用。具體的,反拉夾持輸送帶210包括內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8和外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9,內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8靠近前剝麻輥251或者后剝麻輥351設置,內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8和外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9并行設置且等速運動,內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8的夾持面高于外側反拉夾持輸送帶
229的夾持面,進而前剝麻輥251或者后剝麻輥351剝麻反向拉扯反拉夾持輸送帶210時,由于外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9和內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8存在高度差,進而會加大拉扯過程苧麻與反拉夾持輸送帶210之間的摩擦阻力,防止前剝麻輥251或者后剝麻輥351將苧麻拉出。
在本實施例中,還包括一苧麻換向夾持輔助機構6,苧麻換向夾持輔助機構6的輸入端與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的輸出端連接,輸出端與后反拉夾持輸送機構的輸入端連接。具體的,苧麻換向夾持輔助機構6包括多根導料桿61,導料桿61的一端向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的輸出端的下側延伸,另一端向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的輸入端延伸,通過該苧麻換向夾持輔助機構6的托起、撐開作用,同時苧麻纖維過渡到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31上后,還通過其上弧形的后出麻防護罩352托起,避免苧麻纖維直接下垂,和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31發(fā)生纏繞。進一步,為了確保前剝麻機2上剝麻后的苧麻平穩(wěn)過渡到前剝麻機2上,還包括一風機5,風機5的出風口朝向導料桿61,且該風機5從前反拉夾持輸送機構的一側向后反拉夾持輸送機構的一側送風,風機5可以將苧麻纖維盡可能吹向水平,防止苧麻纖維過渡時發(fā)生纏繞現(xiàn)象,另一方面也可起吹去苧麻纖維上依附的青皮、麻骨等雜質。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保證上下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10的夾持力,避免苧麻桿被前剝麻輥251或者后剝麻輥351扯出,剝麻機架20上還設置有上壓緊機構214和下支撐機構215, 上壓緊機構214包括壓緊液壓/氣壓缸216、U型架217和張緊輥218,壓緊液壓/氣壓缸216的活塞桿與U型架217連接,張緊輥218安裝在U型架217上且抵靠在剝麻機架20一側的反拉夾持輸送帶210上,下支撐機構215包括可上下調節(jié)的支撐滑板233,具體的支撐滑板233的下方設置有與剝麻機架20螺紋連接的絲桿220,通過轉動絲桿220調節(jié)支撐滑板233的上下位置,支撐滑板233抵靠在剝麻機架20另一側的反拉夾持輸送帶210上,壓緊液壓/氣壓缸216 連接有壓緊調壓閥;同樣的,一方面通過壓緊液壓/氣壓缸216可以實現(xiàn)壓緊的自動控制,同時也避免了傳統(tǒng)采用壓緊鏈輪、彈簧帶來巨大噪音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相對于采用彈簧手動調節(jié)、很難保證多個壓緊鏈輪壓緊力的情況,通過壓緊調壓閥可實現(xiàn)張緊輥218的恒壓浮動控制,即可保證作用在苧麻上的壓緊力大小恒定。
在本實施例中,苧麻輸送機1包括輸送機機架10和安裝在輸送機機架10上的上料臺11和上料夾持輸送裝置12,上料臺11包括上料輸送帶111,上料夾持輸送裝置12包括設置于上料輸送帶輸111出端兩側的上料夾持輸送機構121,上料夾持輸送機構121包括上下相對設置的上料夾持輸送帶122,通過苧麻輸送機1可以實現(xiàn)人機分離,即操作人員可以遠離機器的工作區(qū)域,避免工作區(qū)域的飛濺、粉塵傷害。上下相對設置的上料夾持輸送帶122形成一上料夾持輸送通道123,從而當成捆的苧麻放置在上料臺11上時,苧麻會在上料輸送帶111的驅動下進入上料夾持輸送通道123,通過上料夾持輸送通道123的高度限制苧麻的輸入數(shù)量,上料夾持輸送機構121起到初步勻麻的作用,同時,為了切除纖維含量較低的苧麻梢部,也便于將苧麻梢部統(tǒng)一歸集用作青貯飼料,上料夾持輸送機構121一側設置有切梢裝置13,上下相對設置的上料夾持輸送帶122形成一上料夾持輸送通道123,切梢裝置13包括鋸齒刀片131和驅動鋸齒刀片131轉動的刀片驅動電機132,鋸齒刀片131的上端高于上料夾持輸送通道123,從而確保苧麻梢部的完整切斷。
在本實施例中,苧麻輸送機1和前剝麻機2之間還設置有勻麻裝置14,勻麻裝置14包括多組并列設置的棘輪勻麻機構,任一棘輪勻麻機構包括上下平行設置的勻麻軸141,勻麻軸141上布設有多個勻麻棘輪142,上下側的勻麻棘輪142實現(xiàn)錯位嚙合傳動,且沿著輸送方向的勻麻棘輪142交替布設。其中,上料夾持輸送帶122的輸出端設置有將苧麻引向位于下側的勻麻棘輪142上的引料板112,引料板112的輸出端傾斜向下設置,且該引料板112的輸出端設置有避開勻麻棘輪142的避空槽113,通過勻麻裝置14可以實現(xiàn)苧麻莖稈一根根有序的進入前剝麻機2。同時,為了完成對苧麻莖稈的麻骨的碾碎這一剝麻預處理工作(為了降低青皮與韌皮纖維層的粘附,完成麻骨的折斷與碾壓等) ,通過來自苧麻莖稈上下側的壓力將其碾碎,勻麻軸141上設置有上碾壓齒輥143和下碾壓齒輪輥144,上碾壓齒輥143和下碾壓齒輪輥144上的輪齒145相互嚙合傳動。具體的,上碾壓齒輥143和下碾壓齒輪輥144所形成的碾壓齒輥組沿著輸送方向梯度布設,進而通過分段碾壓可有效防止苧麻莖稈的整段同時碾壓時纏繞入碾壓裝置中,有效防止纏繞。
在本實施例中,前剝麻機2和勻麻裝置14之間還設置有喂料輸送機構4,喂料輸送機構4包括喂料輸送帶41,喂料輸送帶41的輸入端與一下側的勻麻軸141傳動連接,另一端向前苧麻夾持輸送裝置21的輸入端延伸,從而,苧麻莖稈經(jīng)過碾壓后直接進入喂料輸送帶41的輸入端,實現(xiàn)傳送的無縫連接。同時,反拉夾持輸送帶210的上方還設置有清理毛刷230,清理毛刷230向環(huán)形凹槽226內延伸,當反拉夾持輸送帶210在輸送的過程中即可對環(huán)形凹槽226內的青皮、麻骨等碎屑進行清理。
當苧麻莖稈經(jīng)過雙向剝麻后,從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31輸出時,苧麻纖維可能會卡接或者粘接在反拉夾持輸送帶210上,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創(chuàng)新設置了接麻機構7,接麻機構7包括接麻輸送帶71和勾麻板72,位于后苧麻夾持輸送裝置31上的內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8和外側反拉夾持輸送帶229的輸出端之間設置有接麻輸送帶71,接麻輸送帶71上設置有向上延伸的勾麻板72,從而通過勾麻板72的拉扯作用,便于將其從后剝麻機3上的反拉夾持輸送帶210上拉扯下來,防止反拉夾持輸送帶210帶動苧麻纖維繼續(xù)向上運動。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圖十
摘自國家發(fā)明專利,發(fā)明人:呂江南,向偉,馬蘭,申請?zhí)?span lang="EN-US">202010196809 .1,申請日2020 .03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