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chǎn)苧麻紗的方法及苧麻預處理設備,屬于紡織技術領域。本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在束狀精干麻中添加占精干麻重量1~5%的乳化油、0.3~2%工業(yè)酒精,并密封養(yǎng)生8~24小時;梳麻分絲后進行預切斷,麻纖維長度在80mm以內(nèi),對苧麻纖維進行在切斷,使纖維長度在16~40mm之間,預切斷過程中進行麻結的濾除;清洗苧麻纖維中的乳化油,然后對切斷后的苧麻纖維進行抓泡;對苧麻纖維在棉紡設備上進行紡織加工,通過對應的預處理設備,實現(xiàn)苧麻的勻化分絲和切斷,使其更加符合棉紡設備的要求,本發(fā)明具有能夠高效的利用棉紡設備加工苧麻等優(yōu)點。
技術要點
1.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chǎn)苧麻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本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在束狀精干麻中添加占精干麻重量1~5%的乳化油、0.3~2%工業(yè)酒精,并密封養(yǎng)生8~24小時;
2)、梳麻分絲后進行預切斷,麻纖維長度在80mm以內(nèi),對苧麻纖維進行在切斷,使纖維長度在16~40mm之間,預切斷過程中進行麻結的濾除;
3)、清洗苧麻纖維中的乳化油,然后對切斷后的苧麻纖維進行抓泡;
4)、對步驟3)獲得的苧麻纖維在棉紡設備上進行紡織加工。
2.一種苧麻預處理設備中,其特征在于,本設備包括機架(1),所述機架(1)上兩個對稱分布的梳麻機構,所述梳麻機構包括導向罩(2),所述導向罩(2)呈具有缺口的圓筒狀,所述導向罩(2)內(nèi)勻速轉動連接有一梳麻輥(3),所述導向罩(2)與梳麻輥(3)之間具有間隙,所述梳麻機構還包括一個能夠間歇性將苧麻束向導向罩(2)與梳麻輥(3)之間的間隙內(nèi)進給的送料裝置,所述導向罩(2)的內(nèi)壁上具有一凸枕(21),所述梳麻輥(3)表面具有若干組梳齒(31)和一根條狀的第一切刀(32),每一組梳齒(31)包括若干梳條,相鄰梳條之間形成梳槽;所述梳槽的寬度在梳麻輥(3)轉動方向上逐漸增大;
所述機架(1)上設置有位于梳麻機構下方的切麻機構,所述切麻機構包括轉動連接在機架(1)上的若干個剪切輥一(4)和若干個剪切輥二(5),所述剪切輥一(4)和剪切輥二(5)相間分布,且剪切輥一(4)和剪切輥二(5)轉速相同,所述剪切輥一(4)的周面上和剪切輥二(5)的周面上分別設置若干第二切刀(41)和若干第三切刀(51)。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一種苧麻預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切輥一(4)、剪切輥二(5)的軸線與梳麻輥(3)的軸線垂直。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一種苧麻預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裝置包括放料輥(61)、第一夾持輥(62)和第二夾持輥(63),所述第一夾持輥(62)和第二夾持輥(63)的偏心位置處固定有轉軸(64),所述轉軸(64)轉動連接在機架(1)上,所述第一夾持輥(62)和第二夾持輥(63)的軸線處分別鉸接有一夾臂(65),兩個夾臂(65)的一端通過一銷軸相互鉸接,兩個夾臂(65)的另一端分別鉸接兩根轉軸(64),本送料機構還包括一氣缸(66),所述氣缸(66)的缸體固定在機架(1)上,所述氣缸(66)的推桿上固定設置有兩個相互平行的壓板(67),兩塊夾臂(65)分別抵靠在兩塊壓板(67)的內(nèi)側面上,所述銷軸滑動連接在兩塊壓板(67)之間,兩塊夾臂(65)之間連接有一處于壓縮狀態(tài)下的復位彈簧(68)。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一種苧麻預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位于末端位置的剪切輥一(4)或剪切輥二(5)的下方設置有一接料斗(7)。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一種苧麻預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切輥一(4)和剪切輥二(5)上均固定有一帶輪(81),所述機架(1)上設置有一驅動電機(82),所述驅動電機(82)的輸出軸與各帶輪(81)之間通過皮帶(83)。
7.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一種苧麻預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枕(21)通過若干拉桿相連,所述拉桿滑動連接在導向罩(2)上,所述拉桿與導向罩(2)外壁之間連接有壓緊彈簧(22)。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紡織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chǎn)苧麻紗的方法及苧麻預處理設備。
背景技術
苧麻是我國的特產(chǎn),國內(nèi)外苧麻紡紗設備落后,但是紡棉設備相對先進很多,而棉紡纖維長度一般為16~38mm,現(xiàn)有的紡麻工藝為:軟麻機-鋼絲機-預并條機-精梳機-針梳機-精梳并條機-粗紗機-細沙機,其工藝復雜,且效率低下,麻紡產(chǎn)品相對質量差,其原因是苧麻紗的條干不勻且很大,長短不一,長度差距很大,纖維柔性和成品彈性、松軟度等均難以保障。[0003] 紡紗加工的本質是將纖維伸直平行排列后,加捻成紗。纖維越長,其伸直平行排列越難,并且纖維越長,纖維長度的差異越大紡紗的難度越大,成紗的質量越差,因此,從目前的紡紗系統(tǒng)來看,長度短的棉纖維(30mm左右)的紡紗流程最短,各工序的機器速度也最快,整體技術水平最高;而長度較長的麻、毛、絹等纖維(長度一般在70~110mm),不僅其紡紗流程比棉紡長,且其生產(chǎn)速度也比棉紡慢很多。雖然從成紗的角度來看,纖維越長,其成紗的強力可以越大,但實際上,經(jīng)過我們前期的理論研究和大量的紡紗實驗證實,纖維長度達到一定程度后,纖維長度的增加對強力的貢獻就非常有限了,而長度較短的纖維,成紗后的均勻度等性能顯著改善。一般來說,目前紗的平均強力基本能滿足要求,而用戶更多地是關注紗的強力不勻。因此,完全可以通過處理將苧麻纖維長度變短,使其符合棉紡紡紗的要求,然后在棉紡設備上進行紡紗加工,利用先進的棉紡平臺,促進苧麻紡紗的發(fā)展。
在專利“一種苧麻棉型紡紗加工方法及其使用的牽切設備”(公開號:CN102181972A)中,提出了一種新的苧麻紡紗方法,即牽切苧麻棉型紡紗方法,其加工流程為:精干麻→軟麻→預牽切→牽切→預并→條卷→精梳→并條(2~3道)→粗紗→細紗。該技術利用一種牽切設備,采用液壓或者氣動加壓的方式形成較大的鉗口握持力,通過前、后羅拉的速度差異將苧麻中的長纖維牽斷到30~50mm的長度,然后在棉紡設備上進行紡紗加工,提高了苧麻紡設備與棉紡設備的通用性和互換性,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先進的棉紡平臺,促進了苧麻紡紗的發(fā)展。但是,由于苧麻纖維粗、硬、強度大,導致牽切設備負荷大,能耗高,牽切效率低下,且由于精干麻中因纖維彎曲、糾纏而存在的纖維團、纖維結特別多,這些纖維團、纖維結無法通過牽切分離、松解,此外,牽切后的苧麻纖維中還存在相當比例未能牽斷的超長纖維,上述現(xiàn)象致使其在棉紡并條機、粗紗機和細紗機加工時,非常困難,極易出現(xiàn)牽伸不開的現(xiàn)象,并嚴重影響了最終的成紗質量。
為解決這個問題,有學者又提出了采用苧麻精梳條進行牽切的方法(鐘海.棉型苧麻牽切紡紗工藝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3.),該方法利用現(xiàn)有的苧麻前紡設備對苧麻進行加工,形成精梳條后再牽切,避免了精干麻牽切中存在的纖維團、纖維結的現(xiàn)象,使后續(xù)的并條、粗紗和細紗等工序的可紡性有很大的改善,成紗質量也有所提高。但是,在牽切精梳條時,同樣由于苧麻纖維粗、硬、強度大,導致牽切設備的負荷大,能耗高,牽切效率低下,不僅產(chǎn)量很低,而且牽切后的苧麻纖維中同樣存在相當比例未能牽斷的超長纖維,使后續(xù)紡紗工序,尤其是粗紗和細紗工序牽伸困難,即使采用滑溜牽伸,也時有牽伸不開現(xiàn)象發(fā)生,使成紗過程和成紗質量不盡人意。這種方法工序流程太長,用工多、能耗高,生產(chǎn)效率低、原料的利用率低。
牽切紡紗以前,苧麻在棉紡設備上的紡紗加工主要是針對苧麻長麻紡中的精梳落麻與棉及棉型纖維混紡,其流程為:苧麻精梳落麻→開清→梳理→并條(2道)→粗紗→細紗。但該工藝的原料是苧麻長麻紡工藝中精梳工序產(chǎn)生的落麻,其麻粒、硬條和雜質多,短纖維含量高,導致成紗質量不高。因此,也有部分工廠為提高成紗質量,采用精干麻軟麻后直接切斷纖維,然后在棉紡設備上進行紡紗,其流程為:苧麻精干麻→軟麻→切麻→開清→梳理→并條(2道)→粗紗→細紗,但因精干麻中因纖維彎曲、糾纏而存在的纖維團、纖維結特別多,切斷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超長纖維、麻粒和硬條,既無法在棉紡設備上進行精梳等精細加工,后續(xù)紡紗,尤其是粗紗和細紗工序因長纖維的存在而牽伸困難,只能采用滑溜牽伸,因此,其只能用于加工粗支、低檔的苧麻混紡紗。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第一個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的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chǎn)苧麻紗的方法,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高苧麻纖維被梳理和切斷的效果,使其在進行棉紡設備上加工時更加符合棉紡設備的要求。
本發(fā)明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chǎn)苧麻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本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在束狀精干麻中添加占精干麻重量1~5%的乳化油、0.3~2%工業(yè)酒精,并密封養(yǎng)生8~24小時;
2、梳麻分絲后進行預切斷,麻纖維長度在80mm以內(nèi),對苧麻纖維進行在切斷,使纖維長度在16~40mm之間,預切斷過程中進行麻結的濾除;
3、清洗苧麻纖維中的乳化油,然后對切斷后的苧麻纖維進行抓泡;
4、對步驟3獲得的苧麻纖維在棉紡設備上進行紡織加工。
具體而言,對步驟3獲得的苧麻纖維依次經(jīng)過抓棉機、自動給棉機、A034六輥筒開棉機、豪豬式開棉機、梳棉機、并條機、并卷機、精梳機、RSB-D40型并條機、JWF1415型粗紗機、F1520型細紗機、No.21C絡筒機。在并條機進行并條時,并條纖維數(shù)為2~3條,而棉纖維并條時一般為6~8條,降低并條數(shù)量,應對麻纖維粗的同時,也避免麻纖維不均性導致后續(xù)棉紡加工設備不能夠正常加工。
本發(fā)明的第二個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一種苧麻預處理設備,其目的是為了勻化苧麻纖維長度,使其適合棉紡設備進行加工。
一種苧麻預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本設備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兩個對稱分布的梳麻機構,所述梳麻機構包括導向罩,所述導向罩呈具有缺口的圓筒狀,所述導向罩內(nèi)勻速轉動連接有一梳麻輥,所述導向罩與梳麻輥之間具有間隙,所述梳麻機構還包括一個能夠間歇性將苧麻束向導向罩與梳麻輥之間的間隙內(nèi)進給的送料裝置,所述導向罩的內(nèi)壁上具有一凸枕,所述梳麻輥表面具有若干組梳齒和一根條狀的第一切刀,每一組梳齒包括若干梳條,相鄰梳條之間形成梳槽;所述梳槽的寬度在梳麻輥轉動方向上逐漸增大;
所述機架上設置有位于梳麻機構下方的切麻機構,所述切麻機構包括轉動連接在機架上的若干個剪切輥一和若干個剪切輥二,所述剪切輥一和剪切輥二相間分布,且剪切輥一和剪切輥二轉速相同,所述剪切輥一的周面上和剪切輥二的周面上分別設置若干第二切刀和若干第三切刀。
送料裝置進給一定長度的苧麻束至導向罩與梳麻輥之間的間隙內(nèi)后停止進給,梳麻輥持續(xù)勻速旋轉,對位于導向罩與梳麻輥之間的苧麻束進行分絲、梳理和拉直,待各組梳齒對苧麻進行梳理之后,凸枕對應第一切刀,使被梳理和分絲后的苧麻切斷,在梳麻輥的旋轉下,被切斷的苧麻進入切麻機構,在進入切麻機構之前,苧麻不斷的刮散、拉直和分絲,特別是呈喇叭狀的梳槽和若干組梳齒,能夠使苧麻束不斷的被分散和柔化,細化纖維的同時,對纖維進行卷曲,使其與棉纖維更加相似。[0018] 在此過程中,苧麻束被切斷成300mm左右的纖維段,進入切麻機構后再進行二次剪切,使其被剪切成30mm左右的纖維。
在上述的一種苧麻預處理設備中,所述剪切輥一、剪切輥二的軸線與梳麻輥的軸線垂直。
從缺口掉出的纖維掉入剪切輥一和剪切輥二上時與之垂直,使大部分的纖維能夠第一時間被剪切輥一和剪切輥二上的第二切刀和第三切刀剪切割斷。
在上述的一種苧麻預處理設備中,所述送料裝置包括放料輥、第一夾持輥和第二夾持輥,所述第一夾持輥和第二夾持輥的偏心位置處固定有轉軸,所述轉軸轉動連接在機架上,所述第一夾持輥和第二夾持輥的軸線處分別鉸接有一夾臂,兩個夾臂的一端通過一銷軸相互鉸接,兩個夾臂的另一端分別鉸接兩根轉軸,本送料機構還包括一氣缸,所述氣缸的缸體固定在機架上,所述氣缸的推桿上固定設置有兩個相互平行的壓板,兩塊夾臂分別抵靠在兩塊壓板的內(nèi)側面上,所述銷軸滑動連接在兩塊壓板之間,兩塊夾臂之間連接有一處于壓縮狀態(tài)下的復位彈簧。
第一夾持輥和第二夾持輥能夠在氣缸回縮時,復位彈簧彈開兩個夾臂,使第一夾持輥和第二夾持輥遠轉軸軸心的凸點位置相互壓緊,對纖維束進行夾持,纖維束不能夠進入導向罩內(nèi),反之,在復位彈簧的回復力下,第一夾持輥和第二夾持輥進轉軸軸心點的位置正對,第一夾持輥和第二夾持輥之間預留允許纖維束通過的縫隙,在梳麻輥的旋轉作用下,苧麻纖維束可以進料。
在上述的一種苧麻預處理設備中,位于末端位置的剪切輥一或剪切輥二的下方設置有一接料斗。
各剪切輥一和剪切輥二形成一個位于梳麻機構下方的、能夠對苧麻纖維進行多次剪切的切割平臺,未能濾過剪切輥一和剪切輥二之間的間隙苧麻纖維能夠被攜帶至下一個剪切輥一和剪切輥二的咬合位置,直至最后一個剪切輥一或剪切輥二,在該位置處的苧麻纖維不能夠被繼續(xù)剪切,掉入至接料斗內(nèi),進入接料斗內(nèi)的苧麻纖維多為具有麻結的纖維,不能夠濾過相鄰的剪切輥一和剪切輥二之間的間隙。
在上述的一種苧麻預處理設備中,所述剪切輥一和剪切輥二上均固定有一帶輪,所述機架上設置有一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的輸出軸與各帶輪之間通過皮帶。
在上述的一種苧麻預處理設備中,所述凸枕通過若干拉桿相連,所述拉桿滑動連接在導向罩上,所述拉桿與導向罩外壁之間連接有壓緊彈簧。
壓緊彈簧確保第一切刀和凸枕之間具有很好的剪切強度,使苧麻纖維被剪切過程中干脆,避免剪切不徹底導致纖維被拉扯攪亂。
作為另一種可能,所述送料裝置包括放料輥、第一夾持輥和第二夾持輥,所述第一夾持輥和第二夾持輥的偏心位置處固定有轉軸,所述轉軸轉動連接在機架上,所述第一夾持輥和第二夾持輥的軸線處分別鉸接有一夾臂,兩個夾臂的一端通過一銷軸相互鉸接,兩個夾臂的另一端分別鉸接兩根轉軸,本送料機構還包括一固定在機架上的電磁閥,所述機架上還滑動連接有一支架,所述支架上具有兩塊相互平行的壓板,兩塊夾臂分別抵靠在兩塊壓板的內(nèi)側面上,所述銷軸滑動連接在兩塊壓板之間,兩塊夾臂之間連接有一處于壓縮狀態(tài)下的復位彈簧。
這一方案是利用電磁閥代替上一方案中的氣缸,其效果相近,而且,除此兩種方案之外,送料機構還可以是控制放料輥間歇性轉動的其他機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預處理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預處理設備的截面圖。
圖3是梳麻輥周面展開圖。
圖4是送料機構處于夾持苧麻束狀態(tài)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送料機構處于脫離對苧麻束夾持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架;2、導向罩;21、凸枕;22、壓緊彈簧;3、梳麻輥;31、梳齒;32、第一切刀;4、剪切輥一;41、第二切刀;5、剪切輥二;51、第三切刀;61、放料輥;62、第一夾持輥;63、第二夾持輥;64、轉軸;65、夾臂;66、氣缸;67、壓板;68、復位彈簧;7、接料斗;81、帶輪;82、驅動電機;83、皮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一種利用棉紡設備生產(chǎn)苧麻紗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在束狀精干麻中添加占精干麻重量1~5%的乳化油、0.3~2%工業(yè)酒精,并密封養(yǎng)生8~24小時;
2梳麻分絲后進行預切斷,麻纖維長度在80mm以內(nèi),對苧麻纖維進行在切斷,使纖維長度在16~40mm之間,預切斷過程中進行麻結的濾除;
3清洗苧麻纖維中的乳化油,然后對切斷后的苧麻纖維進行抓泡;
4對步驟3獲得的苧麻纖維在棉紡設備上進行紡織加工。
具體而言,對步驟3獲得的苧麻纖維依次經(jīng)過抓棉機、自動給棉機、A034六輥筒開棉機、豪豬式開棉機、梳棉機、并條機、并卷機、精梳機、RSB-D40型并條機、JWF1415型粗紗機、F1520型細紗機、No.21C絡筒機。在并條機進行并條時,并條纖維數(shù)為2~3條,而棉纖維并條時一般為6~8條,降低并條數(shù)量,應對麻纖維粗的同時,也避免麻纖維不均性導致后續(xù)棉紡加工設備不能夠正常加工。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設備包括機架1,機架1上兩個對稱分布的梳麻機構,梳麻機構包括導向罩2,導向罩2呈具有缺口的圓筒狀,導向罩2內(nèi)勻速轉動連接有一梳麻輥3,導向罩2與梳麻輥3之間具有間隙,梳麻機構還包括一個能夠間歇性將苧麻束向導向罩2與梳麻輥3之間的間隙內(nèi)進給的送料裝置,導向罩2的內(nèi)壁上具有一凸枕21,梳麻輥3表面具有若干組梳齒31和一根條狀的第一切刀32,每一組梳齒31包括若干梳條,相鄰梳條之間形成梳槽;梳槽的寬度在梳麻輥3轉動方向上逐漸增大;
機架1上設置有位于梳麻機構下方的切麻機構,切麻機構包括轉動連接在機架1上的若干個剪切輥一4和若干個剪切輥二5,剪切輥一4和剪切輥二5相間分布,且剪切輥一4和剪切輥二5轉速相同,剪切輥一4的周面上和剪切輥二5的周面上分別設置若干第二切刀41和若干第三切刀51。
送料裝置進給一定長度的苧麻束至導向罩2與梳麻輥3之間的間隙內(nèi)后停止進給,梳麻輥3持續(xù)勻速旋轉,對位于導向罩2與梳麻輥3之間的苧麻束進行分絲、梳理和拉直,待各組梳齒31對苧麻進行梳理之后,凸枕21對應第一切刀32,使被梳理和分絲后的苧麻切斷,在梳麻輥3的旋轉下,被切斷的苧麻進入切麻機構,在進入切麻機構之前,苧麻不斷的刮散、拉直和分絲,特別是呈喇叭狀的梳槽和若干組梳齒31,能夠使苧麻束不斷的被分散和柔化,細化纖維的同時,對纖維進行卷曲,使其與棉纖維更加相似。
在此過程中,苧麻束被切斷成300mm左右的纖維段,進入切麻機構后再進行二次剪切,使其被剪切成30mm左右的纖維。
剪切輥一4、剪切輥二5的軸線與梳麻輥3的軸線垂直。從缺口掉出的纖維掉入剪切輥一4和剪切輥二5上時與之垂直,使大部分的纖維能夠第一時間被剪切輥一4和剪切輥二5上的第二切刀41和第三切刀51剪切割斷。
如圖2、圖4和圖5所示,送料裝置包括放料輥61、第一夾持輥62和第二夾持輥63,第一夾持輥62和第二夾持輥63的偏心位置處固定有轉軸64,轉軸64轉動連接在機架1上,第一夾持輥62和第二夾持輥63的軸線處分別鉸接有一夾臂65,兩個夾臂65的一端通過一銷軸相互鉸接,兩個夾臂65的另一端分別鉸接兩根轉軸64,本送料機構還包括一氣缸66,氣缸66的缸體固定在機架1上,氣缸66的推桿上固定設置有兩個相互平行的壓板67,兩塊夾臂65分別抵靠在兩塊壓板67的內(nèi)側面上,銷軸滑動連接在兩塊壓板67之間,兩塊夾臂65之間連接有一處于壓縮狀態(tài)下的復位彈簧68。
第一夾持輥62和第二夾持輥63能夠在氣缸66回縮時,復位彈簧68彈開兩個夾臂65,使第一夾持輥62和第二夾持輥63遠轉軸64軸心的凸點位置相互壓緊,對纖維束進行夾持,纖維束不能夠進入導向罩2內(nèi),反之,在復位彈簧68的回復力下,第一夾持輥62和第二夾持輥63進轉軸64軸心點的位置正對,第一夾持輥62和第二夾持輥63之間預留允許纖維束通過的縫隙,在梳麻輥3的旋轉作用下,苧麻纖維束可以進料。
位于末端位置的剪切輥一4或剪切輥二5的下方設置有一接料斗7。各剪切輥一4和剪切輥二5形成一個位于梳麻機構下方的、能夠對苧麻纖維進行多次剪切的切割平臺,未能濾過剪切輥一4和剪切輥二5之間的間隙苧麻纖維能夠被攜帶至下一個剪切輥一4和剪切輥二5的咬合位置,直至最后一個剪切輥一4或剪切輥二5,在該位置處的苧麻纖維不能夠被繼續(xù)剪切,掉入至接料斗7內(nèi),進入接料斗7內(nèi)的苧麻纖維多為具有麻結的纖維,不能夠濾過相鄰的剪切輥一4和剪切輥二5之間的間隙。
剪切輥一4和剪切輥二5上均固定有一帶輪81,機架1上設置有一驅動電機82,驅動電機82的輸出軸與各帶輪81之間通過皮帶83。
凸枕21通過若干拉桿相連,拉桿滑動連接在導向罩2上,拉桿與導向罩2外壁之間連接有壓緊彈簧22。壓緊彈簧22確保第一切刀32和凸枕21之間具有很好的剪切強度,使苧麻纖維被剪切過程中干脆,避免剪切不徹底導致纖維被拉扯攪亂。
作為另一種可能,送料裝置包括放料輥61、第一夾持輥62和第二夾持輥63,第一夾持輥62和第二夾持輥63的偏心位置處固定有轉軸64,轉軸64轉動連接在機架1上,第一夾持輥62和第二夾持輥63的軸線處分別鉸接有一夾臂65,兩個夾臂65的一端通過一銷軸相互鉸接,兩個夾臂65的另一端分別鉸接兩根轉軸64,本送料機構還包括一固定在機架1上的電磁閥,機架1上還滑動連接有一支架,支架上具有兩塊相互平行的壓板67,兩塊夾臂65分別抵靠在兩塊壓板67的內(nèi)側面上,銷軸滑動連接在兩塊壓板67之間,兩塊夾臂65之間連接有一處于壓縮狀態(tài)下的復位彈簧68。這一方案是利用電磁閥代替上一方案中的氣缸66,其效果相近,而且,除此兩種方案之外,送料機構還可以是控制放料輥61間歇性轉動的其他機構。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摘自國家發(fā)明專利,發(fā)明人:李光凡,李仁充,李海燕,丁學兵,劉宏明,王金波,馮德紅,申請?zhí)?span lang="EN-US">201910039609.2,申請日2019.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