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的再利用方法,該方法用于將黃麻纖維板材生產線上產生的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統一收集后進行二次利用,將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均勻打散,并混入與化纖纖維和低熔點棉充分結合,經梳理機進行調停制作成網,再通過鋪網機加工厚度和寬度形成預板材,將預板材通過加熱和風送冷卻得到黃麻纖維板材;以期望優(yōu)化黃麻纖維板材的邊角料在二次利用,改善黃麻纖維板材生產過程中的材料利用率較低的問題。
技術要點
1.一種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的再利用方法,該方法用于將黃麻纖維板材生產線上產生的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統一收集后進行二次利用,其特征在于:將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均勻打散,并混入與化纖纖維和低熔點棉充分結合,經梳理機進行調停制作成網,再通過鋪網機加工厚度和寬度形成預板材,將預板材通過加熱和風送冷卻得到黃麻纖維板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的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A,邊角料處理,將收集的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的表面的粘貼層清除,隨后將所述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進行第一次開松;使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打碎開散,得到散料;
步驟B,物料混合,將散料打包成捆,得到成捆散料;將成捆散料進行二次開松,且二次開松后的成捆散料與低熔點棉進行混合得到混合物料;
步驟C,物料梳理,將混合物料進行第三次開松,再通過風送將開松后的混合物料投入到梳理機中進行梳理,所述混合物料經梳理機梳理成若干個纖維網;
步驟D,制作板形,將纖維網投入到鋪網機中進行鋪放,所述鋪放為將若干個纖維網鋪疊為設定厚度和高度的板型,得到纖維板型;
步驟E,定型工序,將所述的纖維板型進行熱風加熱,再通過冷卻風對加熱后的纖維板型進行冷卻定型,得到黃麻纖維板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的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計,所述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70?80份,化纖纖維7?10份,低熔點棉15?20份。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的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步驟F,裁剪,將所述黃麻纖維板材放入剪裁機中,使黃麻纖維板材被裁切為多種規(guī)格。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的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混合時,將低熔點棉通過開松機進行預開松,再通過風送將預開松的低熔點棉輸出到開包機的棉倉中與散料混合。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的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型工序中,將纖維板型通過運輸皮帶送入熱風箱,所述熱風加熱為熱風箱中的熱空氣進行加熱,所述冷卻風為熱風箱關閉加熱后送入的自然風。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的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開松為六輥開松機,所述梳理機的下料口輸出寬度為10?12厘米,所述梳理機的錫林與刺輥的工件間距為10?12絲,所述梳理機的錫林與運輸輥的間隔距離為15?18絲。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廢棄材料再利用,具體涉及一種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的再利用方法。
背景技術
黃麻纖維板材生產過程中,通常會存在大量的邊角料,其邊角料的占比約占黃麻纖維板材生產總產量的4?5%,由于纖維板生產的邊角料本身具有二次利用價值,使得長期以來纖維板加工后都是將邊角料當作燃料或粉碎后當作建筑材料進行使用,這種方式了雖然可以進行二次利用,但是整體的利用價值較低。
當前通過對維板邊角料的化學成分分析,發(fā)現變材料的物理特征中,纖維素的平均長度合理,從而開始將纖維板邊角料進行制漿造紙,但是造紙需要確定纖維板邊角料化學成分,并進行纖維形態(tài)分析測定,從而使得成本較高;且在前述基礎上,邊角料的利用更多的是二次利用,其二次利用途徑對于纖維板的產量而言,并不會產生直接優(yōu)勢,因此黃麻纖維板材加工的材料利用率提升有限,因此如何利用提高現有的纖維板的材料利用率,優(yōu)化邊角料的使用是值得研究的。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的再利用方法,以期望優(yōu)化黃麻纖維板材的邊角料在二次利用,改善黃麻纖維板材生產過程中的材料利用率較低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的再利用方法,該方法用于將黃麻纖維板材生產線上產生的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統一收集后進行二次利用,將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均勻打散,并混入與化纖纖維和低熔點棉充分結合,經梳理機進行調停制作成網,再通過鋪網機加工厚度和寬度形成預板材,將預板材通過加熱和風送冷卻得到黃麻纖維板材。
優(yōu)選的,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A,邊角料處理,將收集的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的表面的粘貼層清除,隨后將上述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進行第一次開松;使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打碎開散,得到散料。
步驟B,物料混合,將散料打包成捆,得到成捆散料;將成捆散料進行二次開松,且二次開松后的成捆散料與低熔點棉進行混合得到混合物料。
步驟C,物料梳理,將混合物料進行第三次開松,再通過風送將開松后的混合物料投入到梳理機中進行梳理,上述混合物料經梳理機梳理成若干個纖維網。
步驟D,制作板形,將纖維網投入到鋪網機中進行鋪放,上述鋪放為將若干個纖維網鋪疊為設定厚度和高度的板型,得到纖維板型。
步驟E,定型工序,將上述的纖維板型進行熱風加熱,再通過冷卻風對加熱后的纖維板型進行冷卻定型,得到黃麻纖維板材。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按重量份計,上述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70?80份,化纖纖維7?10份,低熔點棉15?20份。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還包括步驟F,裁剪,將上述黃麻纖維板材放入剪裁機中,使黃麻纖維板材被裁切為多種規(guī)格。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上述物料混合時,將低熔點棉通過開松機進行預開松,再通過風送將預開松的低熔點棉輸出到開包機的棉倉中與散料混合。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上述定型工序中,將纖維板型通過運輸皮帶送入熱風箱,上述熱風加熱為熱風箱中的熱空氣進行加熱,上述冷卻風為熱風箱關閉加熱后送入的自然風。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上述梳理機的錫林與刺輥的工件間距為10?12絲,上述梳理機的錫林與運輸輥的間隔距離為15?18絲。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提供的方法,不需要進行二次利用,而是直接將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進行二次加工的方式再次生產出黃麻纖維板材,從而實現黃麻纖維板材的生產效率提升,并且使得整體的材料利用率得到升高,避免了二次利用過程中存在的運輸和產能不匹配風險。從而提高了黃麻纖維在板材生產過程中再提用率。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背景技術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是,一種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的再利用方法,該方法用于將黃麻纖維板材生產線上產生的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統一收集后進行二次利用,其中,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是現有黃麻纖維板材生產線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其邊角料中也含有較多的黃麻纖維,使得邊角料一般可以用于燃料、紙漿材料等二次加工原料。考慮到黃麻纖維板材生產線的材料利用率低下,而二次加工通常需要將邊角料進行周轉,其周期和成本都不理想,故通過將收集的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進行再加工,以擴充原黃麻纖維板材產能和原料利用率。
將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均勻打散,并混入與化纖纖維和低熔點棉充分結合,經梳理機進行調停制作成網,再通過鋪網機加工厚度和寬度形成預板材,將預板材通過加熱和風送冷卻得到黃麻纖維板材。
其中,將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均勻打散,其打散一般采用六輥開松機,通過六輥開松機進行打碎和開散,從而使得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由整體分散為多個局部單元。
其中,化纖纖維具有提高卷簾面料的防水、防火、抗靜電、抗紫外線、透氣透濕的功能,加入化纖纖維使得產品具有較高的強度與彈性能力。
其中低熔點棉為現有的低熔點纖維,其黃麻纖維和化纖纖維在進行結合時,通過低熔點棉利用熔點較低的效果,低熔點棉的化纖粘接纖維摻在黃麻纖維和化纖纖維里面,當進行加熱時,使低熔點棉的低熔點粘接纖維熔化后與黃麻纖維和化纖纖維發(fā)生聯結,從而黃麻纖維和化纖纖維能夠更好的粘合在一起所得到的混合材料。
其中,梳理機進行調停將低熔點棉、黃麻纖維和化纖纖維制作成網,從而通過鋪網機形成足夠的尺寸和厚度,最后通過加熱和冷卻的方式使得形成固態(tài)的纖維板材,得到黃麻纖維板材。
基于上述實施例,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是,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A,邊角料處理,將收集的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的表面的粘貼層清除,隨后將上述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進行第一次開松;使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打碎開散,得到散料。
由于黃麻纖維板材表面存在粘貼層,通過粘貼層在黃麻纖維板材表面形成覆膜,因此,在針對邊角料的利用時,需要將黃麻纖維板材表面的粘貼層清除,即撕掉粘貼層。
其中第一次開松主要將邊角料撕扯為小塊,從而使得邊角料的纖維聯系規(guī)模縮小,以便于得到的散料在后續(xù)工序中可以形成單根狀態(tài),便于纖維結合。
步驟B,物料混合,將散料打包成捆,得到成捆散料;將成捆散料進行二次開松,且二次開松后的成捆散料與低熔點棉進行混合得到混合物料。
其中將散料打包成捆便于運輸和稱重,從而可以整體上控制各個原料的使用比例在合理范圍內,其中散料打包成捆后通過二次開松。其二次開松過程中,主要用于將散料蓬松,從而將散料中的纖維形成分扯,進而使得低熔點棉與散料中的黃麻纖維結合。
步驟C,物料梳理,將混合物料進行第三次開松,該部分加入化纖纖維,再通過風送將開松后的混合物料投入到梳理機中進行梳理,上述混合物料經梳理機梳理成若干個纖維網。
由于混合物料在第二次開松過程中,不能保證纖維之間的均勻性,為了保證纖維之間的聯結力,加入和化纖纖維,利用第三次開松使得纖維之間達到進一步松解效果,從而在梳理過程中,將不同的纖維進行均勻分布。
步驟D,制作板形,將纖維網投入到鋪網機中進行鋪放,上述鋪放為將若干個纖維網鋪疊為設定厚度和高度的板型,得到纖維板型。
步驟E,定型工序,將上述的纖維板型進行熱風加熱,再通過冷卻風對加熱后的纖維板型進行冷卻定型,得到黃麻纖維板材。
進一步的,按重量份計,上述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70?80份,化纖纖維7?10份,低熔點棉15?20份。其中,黃麻纖維板材的邊角料為現有黃麻纖維板材生產線上產生的黃麻纖維料,其化纖纖維是現有商品,化纖纖維可以是天然纖維,也可以是經過化學方法加工制造出來的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其中,化纖纖維主要用于改善整體功能,其次,在保證纖維含量的同時,補強黃麻纖維的短而硬缺點,且化纖纖維無雜質,在運用低熔點棉的進行聯結的過程中,黃麻纖維和化纖纖維具有良好的結合。
例如,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使用7斤,化纖纖維使用0.8斤,低熔點棉使用1.5斤。例如,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使用80公斤,化纖纖維使用1.5斤,低熔點棉使用2公斤。例如,黃麻纖維板材邊角料使用70克,化纖纖維使用10克,低熔點棉使用20克。通過對黃麻纖維板材的針刺氈進行檢測實驗。將樣品切成平均長度趨于一致的短纖維,經過開松工藝后,通過氣流成網機鋪網,獲得成卷的蓬松纖網。將成卷的蓬松纖維網分切成小塊后,逐層疊加,送入預針刺機,通過針刺加固成非織造纖維氈。通過控制疊放層數不同,獲得不同克重的針刺氈。其數據顯示,當化纖纖維含量增高時,黃麻纖維板材的強度略有下降??紤]氈針刺加固屬于預針刺且纖維氈本身沒有強度,所以材料的強度主要是低熔點棉、化纖纖維與黃麻纖維之間的粘結力。
進一步的,還包括步驟F,裁剪,將上述黃麻纖維板材放入剪裁機中,使黃麻纖維板材被裁切為多種規(guī)格。通過剪裁機進行剪裁,從而形成不同規(guī)格的黃麻纖維板材,以便于將黃麻纖維板材制作成限位板或者其他纖維產品。
進一步的,為了避免板材出現厚薄不均的情況,上述物料混合時,將低熔點棉通過開松機進行預開松,再通過風送將預開松的低熔點棉輸出到開包機的棉倉中與散料混合。由于不同的纖維有不同的抱合力,低熔點棉都比其他纖維更具有抱合力,相對而言分散難度更大,若低熔點棉直接與散料混合,容易出現纖維分散不均的清理,且低熔點棉分布較少的區(qū)域,因可能無法形成足夠的網狀結構;而低熔點棉含量較多的地方形成較厚的網狀區(qū)域,從而使得整個物料出現較薄程度不一致的現象,影響后續(xù)加工。
因此,低熔點棉通過開松機進行預開松,再通過風送的形式進入到開包機的棉倉中,使得散料與低熔點棉更好的均勻混合。
進一步的,上述定型工序中,將纖維板型通過運輸皮帶送入熱風箱,上述熱風加熱為熱風箱中的熱空氣進行加熱,上述冷卻風為熱風箱關閉加熱后送入的自然風。
其中,通過熱風箱進行加熱,有利于整體控溫,同時對于纖維板型中的低熔點棉具有效果,并且利用氣流進行加熱,可以在低熔點棉分布均勻的前提保證,加熱原料的一致性,避免出現明顯的高低不同現象。并且氣流便于在纖維之間的間隙中進行加熱,從而有利于低熔點棉進行聯結作用。
其中自然風冷卻,也采用氣流的模式,從而使得原料整體的溫度變化相對均勻,避免出現局部應力膨脹和區(qū)域形變,從而保證成型后的黃麻纖維板材品質相對穩(wěn)定。
進一步的,上述開松為六輥開松機,上述梳理機的下料口輸出寬度為10?12厘米,上述梳理機的錫林與刺輥的工件間距為10?12絲,上述梳理機的錫林與運輸輥的間隔距離為15?18絲。
其中,梳理機的喂料口需要通過振動板進行調停,由于前期物料已經處于切斷狀態(tài),從而物料的大小相對均勻,其喂料相對均勻,而梳理機的下料口輸出寬度設置保證下料的均勻。
其中,梳理機的錫林與刺輥的工件間距主要是用于提高纖維的伸直度、平行度和分離度,其纖維從刺輥針布轉移到錫林表面后,首先要經過后附加分梳元件的分梳,通過梳理機本身的后棉網清潔器,有效減少單顆粒雜質進入錫林區(qū)域,從而保證錫林的分梳負荷相對較低。其刺輥采用梳針式結構,可以有效的降低對纖維損傷錫林與刺輥的工件間距為10?12絲,上述梳理機的錫林與運輸輥的間隔距離為15?18絲的工作環(huán)境,使得物料梳理相對順暢,避免物料損傷。
在本說明書中所談到的“一個實施例”、“另一個實施例”、“實施例”、“優(yōu)選實施例”等,指的是結合該實施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或者特點包括在本申請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在說明書中多個地方出現同種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個實施例。進一步來說,結合任一實施例描述一個具體特征、結構或者特點時,所要主張的是結合其他實施例來實現這種特征、結構或者特點也落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
盡管這里參照本發(fā)明的多個解釋性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描述,但是,應該理解,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設計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實施方式,這些修改和實施方式將落在本申請公開的原則范圍和精神之內。更具體地說,在本申請公開、背景技術和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可以對主題組合布局的組成部件和/或布局進行多種變型和改進。除了對組成部件和/或布局進行的變形和改進外,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其他的用途也將是明顯的。
摘自國家發(fā)明專利,發(fā)明人:賀志剛,朱鵬程,張占鋒,申請?zhí)枺?/font>202310496503.1,申請日:2023.0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