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試驗對32份生產用途劍麻和18份觀賞用途劍麻的株高(X1)、葉長(X2)、葉寬(X3)、葉長/寬比(X4)、葉厚(X5)等農藝性狀進行鑒定評價和分析,以期為劍麻種質資源利用和新品種選育提供科學依據(jù)。結果表明,不同種質間農藝性狀差異顯著,遺傳多樣性豐富;相對于生產用劍麻種質,觀賞類種質5個性狀的變異系數(shù)明顯較高,介于42.73%~63.49%,表明這些性狀在觀賞種質之間具有更大的差異。t檢驗結果表明,兩類材料間除葉厚外,其他4個性狀均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按照50份參試材料、32份生產類型和18份觀賞類型材料3種分析類別,分別進行相關性分析與比較,發(fā)現(xiàn)X1與X2,X2與X3,X3與X4的相關系數(shù)在3種分析類型中均達到顯著水平,其中,X1與X2在3種分析中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984、0.833和0.629,X2與X3分別為0.905、0.654和0.539,X3與X4分別為0.489、-0.505和-0.585。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3個主成分的特征值總和為4.95,累計貢獻率達98.96%。聚類分析結果表明,50份劍麻主要聚為3類,其中,47號材料單獨歸為一類,其余49份材料中,生產劍麻和欣賞劍麻分為兩類,表明兩類材料在主要性狀間存在顯著差異,與t檢驗結果一致。
關鍵詞:劍麻;種質資源;農藝性狀;分析
劍麻(AgavesisalanaPerr.exEngelm.)屬龍舌蘭科龍舌蘭屬,是一種多年生熱帶硬質葉纖維作物,原產于墨西哥的龍加丹半島,大多分布于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及太平洋、印度洋的一些島嶼、熱帶和亞熱帶廣大地區(qū),是當今世界用量最大、范圍最廣的一種硬質纖維[1,2,3]。劍麻作為我國熱帶、亞熱帶地區(qū)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主要分布于廣西、廣東和海南部分地區(qū),福建和云南也有少量種植。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種植劍麻,主產區(qū)為閩南、桂東南、粵西南地區(qū)。劍麻是廣東、廣西農墾系統(tǒng)的重要支柱產業(yè)和特色產業(yè),廣東農墾于20世紀50年代開始引進并試種H.11648(即“東1號”),試種成功后開始大面積推廣,到目前為止仍是我國劍麻的當家品種[4,5]。20世紀60年代開始從全國各地收集保存劍麻種質資源,2012年由原農業(yè)部正式認定并授牌“農業(yè)部湛江劍麻種質資源圃”,是我國唯一的部級劍麻種質圃,目前已建成國內面積最大、種質資源最多、利用體系最完善的劍麻種質資源圃。由于這些資源引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種質材料存在混雜與重復等問題,導致其遺傳背景模糊,為種質資源的保存、應用及育種工作帶來較大困難。
植物的表型性狀是基因型與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是植物種質資源形態(tài)描述和鑒定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不同性狀的表現(xiàn)規(guī)律及其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義。表型性狀研究在水稻[6,7,8,9,10]、小麥[11,12]、大豆[13]及亞麻[14]等主要作物中已經有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而劍麻表型多樣性的研究分析較少,田夏紅等[15]分析了26份墨引和廣西引種系列6個農藝性狀的相關性;張燕梅等[16]對25份劍麻種質資源的10個農藝性狀進行了分析。上述研究均是以纖維含量為主要目標的生產類型劍麻,其遺傳基礎狹窄,生產推廣的劍麻品種基本全為H11648[3],如遇到流行病蟲害,有很大的種植風險,因此亟須拓寬劍麻種質資源。觀賞類劍麻與生產類劍麻同屬龍舌蘭屬,可以通過雜交等方式導入優(yōu)異性狀,進而拓寬生產類劍麻的種質資源。
本文選取農業(yè)農村部劍麻種質資源圃內的50份劍麻,其中生產用途劍麻32份,欣賞用途劍麻18份,分別對其主要性狀進行評價、比較與鑒定分析,以期為劍麻種質資源創(chuàng)新和新品種選育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以農業(yè)農村部(湛江)劍麻種質資源圃內的50份劍麻種質為材料,按照用途分為生產類和觀賞類2種,包括國外原始種、國內原始種,以及有優(yōu)良性狀(含觀賞性狀)的雜交種,具體參試材料名稱、來源與用途詳見表1。
表1 參試50份劍麻種質名稱、來源與用途
表2 50份劍麻種質主要性狀
1.2試驗方法
統(tǒng)計分析的主要性狀包括株高(X1)、葉長(X2)、葉寬(X3)、葉長/葉寬(X4)、葉厚(X5)。選取每份種質10株,2017—2021年連續(xù)5年對各性狀進行測量,具體方法參照《農作物種資源鑒定技術規(guī)程龍舌蘭麻NY/T1941—2010》。
1.3數(shù)據(jù)處理
各性狀值、標準差、變異系數(shù)分析采用Execl進行,t檢驗、相關性分析(p<0.05)、聚類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
2結果與分析
2.1劍麻種質資源表型性狀統(tǒng)計分析
對參試劍麻種質的主要性狀進行均值、標準差與變異系數(shù)分析,結果見表3。統(tǒng)計結果表明,劍麻不同種質間株高、葉長、葉寬、葉長/葉寬、葉厚等5個性狀均存在較大差異。
對所有50份劍麻種質分析發(fā)現(xiàn),株高平均高度為114.99cm,其中,印尼1株高最高,為201.20cm,笹之雪最矮,僅10.30cm,株高的變異系數(shù)在5個主要性狀中最大,為63.96%;葉片平均長度為79.90cm,墨引8的葉片最長,為151.50cm,笹之雪葉片最短,僅7.40cm,葉長的變異系數(shù)為62.21%;葉片平均寬度為9.49cm,墨引8的葉片最寬,為19.33cm,瀧之白絲葉片最窄,僅1.40cm,葉寬的變異系數(shù)為44.78%;平均葉長/葉寬為7.74,墨引7的葉長/葉寬比值最大,為12.92,巨龍錦的葉長/葉寬比值最小,為2.00,葉長/葉寬的變異系數(shù)為40.75%;葉基厚度平均為4.51cm,綠肌八荒殿的葉基最厚,為12.10cm,狐尾龍舌蘭的葉基最薄,僅1.70cm,葉基厚度的變異系數(shù)為36.08%。
將50份參試劍麻種質分為生產和觀賞兩類,分析表明:生產類型劍麻的株高、葉長、葉寬和葉長/葉寬等4個性狀顯著高于觀賞類型的,葉厚在兩種類型間無顯著差異。進一步t檢驗分析發(fā)現(xiàn),兩種類型劍麻種質的5個性狀間t值分別為28.91、26.73、11.38、7.04和1.98,除X5即葉厚在兩種類型間未達到顯著差異水平外,其他4個性狀均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生產類劍麻種質5個主要性狀的變異系數(shù)介于11.85%~19.89%,觀賞類劍麻種質5個主要性狀的變異系數(shù)介于42.73%~63.49%。
表3 參試劍麻種質主要性狀多樣性統(tǒng)計分析結果
2.2相關性分析
對所有參試材料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除X3與X5(葉寬與葉厚)、X4與X5(葉長/葉寬與葉厚)未達到顯著相關水平外,其余所有性狀間均達到顯著水平。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除X5葉厚外,另外4個性狀間均達到極顯著正相關水平,相關系數(shù)介于0.489~0.984,表明提高其中一個性狀,可以顯著提高其他性狀的表型值,在育種時可以作為參考和指導。而X5葉厚僅與X1株高、X2葉長為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310和0.307。
表4 所有50份參試材料主要性狀相關性分析
進一步將50份參試劍麻種質分為生產和觀賞兩類,對各性狀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32份生產用劍麻類型中,X4葉長/葉寬與X3葉寬達到極顯著負相關水平,系數(shù)為-0.505,與其他性狀未達到顯著相關水平;除X4葉長/葉寬外其他性狀間顯著性關系與所有50份參試材料表現(xiàn)一致。18份觀賞類型劍麻中,X4葉長/葉寬與X3葉寬達到顯著負相關水平,系數(shù)為-0.585,除此之外,只有X1株高與X2葉長、X2葉長與X3葉寬之間達到顯著正相關水平,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629和0.539,其余各性狀間均未達到顯著相關水平。
表5 32份生產用劍麻(左下)與18份觀賞劍麻(右上)主要性狀相關性分析
將50份參試材料、32份生產類型和18份觀賞類型劍麻的相關性分析結果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X1與X2,X2與X3,X3與X4的相關系數(shù)在3種分析類型中均達到顯著水平,其中,X1與X2在3種分析中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984、0.833和0.629,X2與X3在3種分析中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905、0.654和0.539,X3與X4在3種分析中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489、-0.505和-0.585,表現(xiàn)為極顯著正相關、顯著負相關和顯著負相關水平,X1與X4在50份材料間相關系數(shù)為0.768,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但是在兩類材料中均未達到顯著水平(0.196和0.015),這可能與材料數(shù)量有關。此外,X4葉長/葉寬與X2葉長的相關系數(shù)在3類材料間均為正相關,表明可以通過增加葉長提高葉長/葉寬的比值。
2.3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表明(表6):前3個主成分累計貢獻率達98.962%,特征值總和為4.95,其中,第一主成分特征值為3.548,貢獻率最大,為70.953%。其特征向量中,株高和葉長具有較大的載荷,分別為0.990和0.984,說明株高越高,葉片越長,在選育品種時應主要根據(jù)這兩個性狀進行選擇。第二主成分特征值為0.880,貢獻率為17.608%。其特征向量中,葉厚具有較大的載荷,為0.916,說明葉厚也是選育品種的重要性狀指標。第三個主成分特征值為0.522,貢獻率為10.438%。其特征向量中,葉長/葉寬具有較大的載荷,為0.579,在選育品種時,也需考慮這項指標。
表6 50份參試劍麻材料5個表型性狀的主成分分析
2.4聚類分析
50份劍麻種質主要分為3類,其中,生產用劍麻和觀賞劍麻區(qū)分為明顯的兩類,而47號綠肌八荒殿單獨歸為一類,這與前面分析的生產類劍麻與觀賞類劍麻在分析的5個性狀間有4個性狀達到顯著差異的t檢驗結果一致,47號由于葉厚顯著高于另外兩類材料而單獨歸為一類。
圖1 基于所分析農藝性狀的聚類分析圖
3討論與結論
劍麻是我國熱區(qū)的經濟作物,其用途廣泛,在纖維原料[17]、釀酒[18,19]及制藥[20]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本研究將參試的50份劍麻種質材料分為生產和觀賞兩種類型,并對其主要農藝性狀進行了分析與比較,發(fā)現(xiàn)相對于生產用劍麻種質,觀賞類種質5個性狀的變異系數(shù)明顯較高,介于42.73%~63.49%,這些性狀在觀賞種質之間具有更大的差異,通過合理選擇親本,更容易獲得目標性狀表現(xiàn)好的后代材料。相關性結果表明,當對所有50份參試材料進行相關性分析時,除X3與X5、X4與X5未達到顯著相關水平外,其余所有性狀間均達到顯著水平。將材料分為生產和觀賞兩類分析時發(fā)現(xiàn),生產用劍麻類型各性狀間相關性與50份材料間的相關性表現(xiàn)一致;觀賞類型劍麻中,只有X1與X2、X2與X3、X3與X4達到顯著水平,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629、0.539和-0.585,其余各性狀間均未達到顯著相關水平。主成分分析結果表明,株高和葉長是影響第一主成分的主要因子,葉厚是影響第二主成分的主要因子,因此在選育品種時,應重點從這些性狀進行選擇,特別要考慮葉基厚、單葉重和葉長這3項指標。該結果與田夏紅等[15]的研究結果比較一致。聚類分析基于不同種質資源間的遺傳距離,研究結果表明,生產用劍麻和觀賞劍麻區(qū)分為明顯的兩類,而觀賞類劍麻種質47號綠肌八荒殿單獨歸為一類,這很可能是由于其葉厚顯著高于其他參試材料而造成的。上述研究結果可為雜交育種中選擇親本材料或篩選優(yōu)良品種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黃興,陳濤,習金根,等.劍麻單葉農藝性狀與鮮葉產量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麻業(yè)科學,2018,40(2):70-74.
[2]姜偉,胡乃盛,李強有.劍麻種質資源圃建設與利用探討[J].熱帶農業(yè)科學,2011,31(10):16-19.
[3]孫娟,鐘鑫,鄭紅裕,等.我國劍麻產業(yè)概況及對策研究[J].中國熱帶農業(yè),2020,5:27-32.
[4]王東桃,謝恩高.龍舌蘭麻雜種H.11648號的引種試種[J].熱帶作物研究,1983(1):47-50.
[5]趙艷龍,李俊峰,姚全勝.劍麻3種主要病害研究進展及其展望[J].熱帶農業(yè)科學,2020,40(1):72-82.
[6]李振蛟,馬斯霜,部麗群,等.寧夏外引水稻種質資源表型性狀遺傳多樣性分析[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6,44(8):117-121.
[7]陳銳明,余寧,李花,等.華南超級稻產量與農藝性狀特性研究[J].廣東農業(yè)科學,2021,48(10):78-86.
[8]許陽東,朱寬宇,章星傳,等.綠色超級稻品種的農藝與生理性狀分析[J].作物學報,2019,45(1):70-80.
[9]梁永書,占小登,高志強,等.超級稻協(xié)優(yōu)9308衍生群體根系與地上部重要農藝性狀的相關性[J].作物學報,2011,37(10):1711-1723.
[10]甘雨,黃宗洪,向關倫,等.超級稻金優(yōu)785產量與主要農藝性狀的相關分析[J].種子,2014,33(8):105-107.
[11]李燕紅,高世慶,任揚,等.小麥核質互作雜交種農藝性狀和籽粒性狀的雜種優(yōu)勢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2021,41(10):1228-1237.
[12]王掌軍,劉妍,王姣,等.小麥種質資源農藝性狀遺傳分析及白粉病抗性鑒定[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8,31(7):1338-1348.
[13]王燕平,宗春美,孫曉環(huán),等.東北春大豆種質資源表型分析及綜合評價[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7,18(5):837-845.
[14]邱財生,鄧欣,龍松華,等.亞麻種質資源的表型多樣性分析[J].資源與利用,2015,34(12):55-57.
[15]田夏紅,劉青,劉建榮,等.劍麻種質資源表型多樣性分析與抗寒性調查[J].中國麻業(yè)科學,2020,42(3):97-103.
[16]張燕梅,石勝友,李俊峰,等.劍麻種質資源表型多樣性分析與倍性鑒定[J].熱帶作物學報,2017,38(5):783-791.
[19]李道和.劍麻栽培[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8:1-7+219-240.
文章摘自:陳莉莎,張小芳,陳士偉,歐陽樂軍,陸光遠,沈超,趙永國.我國劍麻種質資源主要農藝性狀分析[J].中國麻業(yè)科學,2022,44(04):21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