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發(fā)明公開了透氣舒適紡織面料及其加工工藝,涉及面料技術領域。其技術方案要點是:包括接觸層和散濕層,所述接觸層上間隔地設置有若干支撐片,所述支撐片的截面形狀呈波浪形,所述支撐片的高度大于接觸層的厚度。本發(fā)明中設置有苧麻紗線,苧麻紗線的透氣吸濕性好且散濕速度快,從而將體表的汗液吸附至面料中并將面料內的汗液擴散到空氣,提高體表與面料的干爽性。
技術要點
1.透氣舒適紡織面料,包括接觸層(1)和散濕層(2),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觸層(1)上間隔地設置有若干支撐片(3),所述支撐片(3)的截面形狀呈波浪形,所述支撐片(3)的高度大于接觸層(1)的厚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氣舒適紡織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觸層(1)上開設有若干放置槽,所述支撐片(3)固定連接在放置槽內,所述支撐片(3)遠離固定點的側壁與放置槽的內壁間形成有流通槽(4)。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透氣舒適紡織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散濕層(2)上開設有若干透氣槽(5),所述透氣槽(5)的截面形狀呈十字形,所述透氣槽(5)的寬度大于或等于放置槽的寬度,所述透氣槽(5)的長度大于或等于放置槽的長度。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透氣舒適紡織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氣槽(5)形成的夾角處開設有加強槽(6),所述加強槽(6)的截面形狀呈L形。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透氣舒適紡織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片(3)與散濕層(2)開設透氣槽(5)的位置對應設置。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氣舒適紡織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觸層(1)通過柔軟親膚紗線(7)編織形成,所述散濕層(2)通過強度散濕紗線(11)編織而成,所述強度散濕紗線(11)的散濕速度大于柔軟親膚紗線(7)的散濕速度。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透氣舒適紡織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強度散濕紗線(11)包括苧麻紗線(8)、滌綸紗線(9)和丙綸紗線(10)。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透氣舒適紡織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柔軟親膚紗線(7)包括苧麻紗線(8)、珍珠紗線(12)和滌綸紗線(9)。
9.透氣舒適紡織面料的加工工藝,用于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透氣舒適紡織面料的生產,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驟一:將接觸層(1)和散濕層(2)呈卷放置在加工裝置上;
步驟二:通過加工設備在散濕層(2)上加工形成透氣槽(5)和加強槽(6);
步驟三:加工設備在接觸層(1)上切割出流通槽(4),并且對流通槽(4)圍成區(qū)域進行加工形成波浪形的支撐片(3);
步驟四:通過加工設備對接觸層(1)和散濕層(2)進行復合收卷。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面料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透氣舒適紡織面料及其加工工藝。
背景技術
紡織品是日常生活用品,傳統(tǒng)的紡織品通常采用化纖面料制成以滿足人們對于紡織品的耐用性需求。慢慢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紡織面料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耐用性,而逐步傾向于追求舒適性和功能性。
面料是制作衣服的原料,面料的特性越好,那么利用這個面料制作出來的衣服的舒適性越好,現(xiàn)如今人們對于服裝的要求也更高,尤其是學生,在炎熱的夏天輕便透氣的校服十分的重要,能夠間接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現(xiàn)有的校服在使用時透氣效果差,十分地容易出汗,尤其是校服緊貼著皮膚,更加地容易出汗,且學生的活動運動量大,為了保證面料可以長時間地使用會采用化學纖維紡織,進一步降低面料穿著的舒適透氣性,因而需要設置一種結構解決化纖面料透氣性差的問題。
因此需要提出一種新的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
發(fā)明內容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透氣舒適紡織面料及其加工工藝。
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xiàn)的:該透氣舒適紡織面料及其加工工藝,包括接觸層和散濕層,所述接觸層上間隔地設置有若干支撐片,所述支撐片的截面形狀呈波浪形,所述支撐片的高度大于接觸層的厚度。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接觸層上開設有若干放置槽,所述支撐片固定連接在放置槽內,所述支撐片遠離固定點的側壁與放置槽的內壁間形成有流通槽。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散濕層上開設有若干透氣槽,所述透氣槽的截面形狀呈十字形,所述透氣槽的寬度大于或等于放置槽的寬度,所述透氣槽的長度大于或等于放置槽的長度。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透氣槽形成的夾角處開設有加強槽,所述加強槽的截面形狀呈L形。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支撐片與散濕層開設透氣槽的位置對應設置。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接觸層通過柔軟親膚紗線編織形成,所述散濕層通過強度散濕紗線編織而成,所述強度散濕紗線的散濕速度大于柔軟親膚紗線的散濕速度。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強度散濕紗線包括苧麻紗線、滌綸紗線和丙綸紗線。
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柔軟親膚紗線包括苧麻紗線、珍珠紗線和滌綸紗線。
透氣舒適紡織面料的加工工藝,用于透氣舒適紡織面料的生產,包括
步驟一:將接觸層和散濕層呈卷放置在加工裝置上;
步驟二:通過加工設備在散濕層上加工形成透氣槽和加強槽;
步驟三:加工設備在接觸層上切割出流通槽,并且對流通槽圍成區(qū)域進行加工形成波浪形的支撐片;
步驟四:通過加工設備對接觸層和散濕層進行復合收卷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靠近體表一側支撐片能夠支撐接觸層與體表之間形成間隙,使得空氣能夠在接觸層與體表之間流通,增大體表、接觸層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加快體表與接觸層上汗液的蒸發(fā)速度,支撐片的截面形狀呈波浪形,使得支撐片與體表接觸為線接觸,進一步減少接觸層與體表的接觸面積,確保體表出汗后接觸層黏附在體表上的面積少,提高面料穿著時的舒適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中柔軟親膚紗線的切片圖;
圖4為本發(fā)明中強度散濕紗線的切片圖;
圖5為本發(fā)明中加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中B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中加工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中加工組件的剖視圖一;
圖9為圖8中C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中加工組件的剖視圖二。
圖中:1、接觸層;2、散濕層;3、支撐片;4、流通槽;5、透氣槽;6、加強槽;7、柔軟親膚紗線;8、苧麻紗線;9、滌綸紗線;10、丙綸紗線;11、強度散濕紗線;12、珍珠紗線;13、支撐架;14、放置架;15、轉動槽;16、卷布輥;17、固定架;18、操作板一;19、承接板一;20、切割刀一;21、切割刀二;22、貫穿槽一;23、貫穿槽二;24、操作板二;25、承接板二;26、熱壓板;27、凸條一;28、凹陷槽;29、凸條二;30、氣缸;31、滑動槽;32、縫紉機;33、收卷輥;34、電機。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
該透氣舒適紡織面料,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接觸層1和散濕層2,接觸層1與體表接觸,散濕層2與外界空氣接觸,接觸層1吸附體表的汗液然后通過散濕層2擴散到空氣中,提高體表與面料上汗液的干燥速度,接觸層1上間隔的設置有若干支撐片3,支撐片3的高度大于接觸層1的厚度,使得支撐片3的兩側分別穿出與接觸層1的兩側,靠近體表一側支撐片3能夠支撐接觸層1與體表之間形成間隙,使得空氣能夠在接觸層1與體表之間流通,增大體表、接觸層1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加快體表與接觸層1上汗液的蒸發(fā)速度,支撐片3的截面形狀呈波浪形,使得支撐片3與體表接觸為線接觸,進一步減少接觸層1與體表的接觸面積,確保體表出汗后接觸層1黏附在體表上的面積少,提高面料穿著時的舒適度。
如圖1和圖2所示,接觸層1上開設有若干放置槽,支撐片3固定連接在放置槽內,支撐片3遠離固定點的側壁與放置槽的內壁間形成有流通槽4,支撐片3與接觸層1呈一體成型設置,使得接觸層1連接固定在放置槽內時更加穩(wěn)定,流通槽4的設置降低了支撐片3與接觸層1連接強度,便于對支撐片3的加工處理,且流通槽4為接觸層1兩側空氣的交換提供了通道,保證外界的空氣能夠穩(wěn)定穿過面料與體表接觸,提高面料的透氣效果。
如圖1和圖2所示,散濕層2上開設有若干透氣槽5,透氣槽5的截面形狀呈十字形,十字形的設置擴大了透氣槽5輻射的范圍,增大面料透氣的區(qū)域使得面料的透氣效果更好,同時避免透氣槽5太大影響面料的平整度和使用的穩(wěn)定性,同時也達到保護體表隱私的目的,透氣槽5的寬度大于或等于放置槽的寬度,透氣槽5的長度大于或等于放置槽的長度,使得外界的空氣能夠穩(wěn)定穿過透氣槽5并沿流通槽4穿出,保證空氣的流通量,透氣槽5形成的夾角處開設有加強槽6,加強槽6的截面形狀呈L形,加強槽6進一步提高散濕層2的透氣效果,便于更多的空氣面料進入面料內。
如圖1和圖2所示,支撐片3與散濕層2開設透氣槽5的位置對應設置,支撐片3的高度大于接觸層1的厚度,且透氣槽5的開設降低了散濕層2設置透氣槽5區(qū)域的連接強度,靠近散濕層2一側的支撐片3推動散濕層2的透氣槽5區(qū)域發(fā)生翻折,使得透氣槽5的截面積增大,提高散濕層2的透氣性。
如圖1?圖3所示,接觸層1通過柔軟親膚紗線7編織形成,柔軟親膚紗線7包括苧麻紗線8、珍珠紗線12和滌綸紗線9,苧麻紗線8、珍珠紗線12和滌綸紗線9通過加捻機加捻得到柔軟親膚紗線7,苧麻紗線8的吸濕性好且散濕速度快,保證接觸層1對體表汗液的穩(wěn)定吸附并且將汗液擴散至空氣以及散濕層2上,珍珠紗線12質地柔軟使得接觸層1與體表接觸時更加舒適,滌綸紗線9的強度高且為化學纖維,便于后續(xù)對接觸層1的加工,柔軟親膚紗線7按照平紋組織的編織方式通過噴水織機進行編織得到接觸層1。
如圖1?圖4所示,散濕層2通過強度散濕紗線11編織而成,強度散濕紗線11包括苧麻紗線8、滌綸紗線9和丙綸紗線10,苧麻紗線8、滌綸紗線9和丙綸紗線10通過加捻機進行加捻得到強度散濕紗線11,丙綸紗線10能夠快速地將汗液傳遞至空氣中,加快散濕層2上汗液的傳遞速度,滌綸紗線9保證了散濕層2的結構強度和平整度,強度散濕紗線11通過噴水織機按照平紋組織的編織方式得到散濕層2。
如圖1?圖4所示,強度散濕紗線11的散濕速度大于柔軟親膚紗線7的散濕速度,強度紗線編織形成的散濕層2與空氣接觸,從而利用強度散濕紗線11的散濕效果加快散濕層2上汗液的擴散速度,延長面料的干燥時間。
該透氣舒適紡織面料的加工工藝,如圖1和圖2、圖5所示,用于透氣舒適紡織面料的生產,包括
步驟一:將接觸層1和散濕層2呈卷放置在加工裝置上;
步驟二:通過加工設備在散濕層2上加工形成透氣槽5和加強槽6;
步驟三:加工設備在接觸層1上切割出流通槽4,并且對流通槽4圍成區(qū)域進行加工形成波浪形的支撐片3;
步驟四:通過加工設備對接觸層1和散濕層2進行復合收卷。
如圖1和圖2、圖5和圖6所示,加工裝置包括支撐架13以及焊接在支撐架13上的上料部、加工組件、復合部和收卷部,上料部包括焊接在支撐架13上的放置架14以及轉動連接在放置架14上的卷布輥16,放置架14的截面形狀呈U形,放置架14的一側開設有與其側壁連通的轉動槽15,且轉動槽15的內底面距放置架14的頂面距離自轉動槽15靠近放置架14側壁的一端至另一端遞增,使得卷布輥16在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在轉動槽15遠離開口的位置轉動,保證卷布輥16在轉動槽15內的穩(wěn)定轉動。
如圖1和圖2、圖7?圖10所示,加工組件包括固定架17以及與其焊接的用于加工散濕層2的上加工部和用于加工接觸層1的下加工部,上加工部包括操作板一18和位于其下方的承接板一19,操作板一18滑動連接在固定架17的高度方向上,承接板一19焊接在固定架17上,操作板一18的底面焊接有若干切割刀一20和若干切割刀二21,切割刀一20位于操作板一18靠近上料部的一側,切割刀一20的截面形狀呈十字形,通過切割刀一20實現(xiàn)對散濕層2上透氣槽5的加工,切割刀二21包括圓周陣列的四個切割片,切割片的截面形狀為L形,相鄰切割刀一20之間的距離大于切割刀一20的厚度,避免切割刀一20與切割刀二21在對散濕層2進行切割時透氣槽5與加強槽6連通,保證散濕層2的強度和平整度。
如圖1和圖2、圖7?圖10所示,承接板一19上開設有若干貫穿槽一22和若干貫穿槽二23,貫穿槽一22與切割刀一20對應設置且截面形狀一致,貫穿槽二23與切割刀二21對應設置且截面形狀一致,使得切割刀一20與切割刀二21在對散濕層2進行切割時,切割刀一20嵌入在貫穿槽一22內,切割刀二21嵌入在貫穿槽二23內,確保切割刀一20與切割刀二21能夠對散濕層2的穩(wěn)定切割。
如圖1和圖2、圖7?圖10所示,下加工部包括操作板二24和位于其下方的承接板二25,操作板二24滑動連接在固定架17的高度方向上,承接板二25焊接在固定架17上,操作板二24的底面焊接有裁切刀,裁切刀在接觸層1上切割出流通槽4,承接板二25上開設有與切割刀對應設置的容納槽,確保操作板二24在對接觸層1切割的穩(wěn)定性,操作板二24的底面遠離上料部的一側焊接有熱壓板26,熱壓板26的寬度小于等于裁切刀的長度,使得熱壓板26在對接觸層1進行熱壓后接觸層1內的滌綸紗線9發(fā)生融化,便于接觸層1的定型,熱壓板26的底面焊接有若干凸條一27,承接板二25的頂面向內凹陷形成有凹陷槽28,凹陷槽28的內底面焊接有凸條二29,當熱壓板26的底面與凹陷槽28的內底面貼合凸條一27的側壁與凸條二29的側壁貼合且交替設置,凸條一27的高度與凸條二29的高度大于接觸層1的厚度,保證凸條一27與凸條二29在對接觸層1進行熱壓后能夠形成高度大于接觸層1的呈波浪狀的支撐片3。
如圖1和圖2、圖7?圖10所示,固定架17的頂面焊接有氣缸30,固定架17的頂面開設有供氣缸30的活塞穿入的貫穿槽,氣缸30的活塞與操作板一18焊接,操作板一18與操作板二24通過連接桿焊接,承接板一19上開設有與連接桿滑動連接的滑動槽31,啟動氣缸30后,氣缸30帶動操作板一18與操作板二24沿固定架17的高度方向進行移動,實現(xiàn)對散濕層2和接觸層1的加工過程。
如圖1和圖2、圖5?圖10所示,復合部包括分別焊接在支撐架13兩側縫紉機32,通過縫紉機32能夠將接觸層1和散濕層2復合固定在一起,收卷部包括收卷輥33以及驅動收卷輥33轉動的電機34,電機34焊接在支撐架13上,電機34的轉子與收卷輥33焊接,電機34啟動后收卷輥33隨電機34的轉子發(fā)生轉動,從而將復合好的接觸層1和散濕層2卷制在收卷輥33上,便于后續(xù)對面料的加工處理。
工作原理:編織完成的接觸層1和散濕層2收卷在卷布輥16上,將卷布輥16放置在轉動槽15內,拉扯接觸層1和散濕層2卷制在收卷輥33上,啟動電機34后收卷輥33拉扯接觸層1和散濕層2進行滑動,氣缸30啟動后,氣缸30的活塞驅動操作板一18與操作板二24豎直向下滑動,操作板一18在滑動時按壓散濕層2使切割刀一20穿過散濕層2插入至貫穿槽一22內,在散濕層2上形成透氣槽5,同時切割刀二21穿過散濕層2插入至貫穿槽二23內,在透氣槽5的周圍切割形成加強槽6,操作板二24在向下滑動時,裁切刀穿過接觸層1插入至容納槽內,在接觸層1上切割形成流通槽4,熱壓板26在向下滑動時插入凹陷槽28內,通過凸條一27與凸條二29位于相鄰流通槽4圍成區(qū)域進行擠壓形成支撐片3,最后縫紉機32將接觸層1和散濕層2縫合固定并通過收卷輥33進行卷制。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發(fā)明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摘自國家發(fā)明專利,發(fā)明人:陳建春,付琴,盧傳順,申請?zhí)枺?/font>202310848483.X,申請日:2023.07.11
